共计 335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窦建德的乡里在柳沟河边的研究
纵观有史之中国正如《诗经》 所云“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 看过隋唐故事的都知道, 窦建德不是反唐, 而是反的隋炀帝之暴政,也不是想当皇帝。 首先, 窦在隋炀帝被杀前没有称帝, 夏王是杨广子越王杨侗所封; 其次, 砍了宇文化及之头; 再次, 迎送萧皇后。 显然与食隋禄的李渊父子不同。 唐李父子窃得众隋唐英雄成果而拥有天下, 你窦建德占我“王土” ,不承认是“王臣” , 还与我大唐见阵, 必属“格杀勿论” 之列。 建德被捕后“(左仆射齐) 善行乃与建德右仆射裴矩、 行台曹旦及建德妻率伪官属, 举山东之地,奉传国等八玺来降” 〔小, 未挽回夏王被杀的命运。 由于李氏父子失信于天下,才导致刘黑閒的再度六年的社会不安宁。
李世民虽是治国明君, 历史在这件事上一直对唐太宗的微词不绝。 对于记载历史事件史作者而言, 同样是在“王土”之上的“王臣” , 在作史时更要看皇上的脸色行事, 度皇上的心思而书了。 “赵盾弑君[创” 者不见了, “崔杼弑君宙] ” 者亡匿了。 如《旧唐书》 “赞曰: 世充 篡逆, 建德愎谏, 二凶即诛, 中原弭乱” ⑷, ]当然窦建德就是乱臣贼子了。
民间一直在向往着夏王所建的转瞬即逝的“大夏王朝” , 是只能想象, 不能明言的。 到宋朝司马光才描述说“境内无盗, 商旅野宿⑷] ” o窦建德的惠民事件还会不断被挖掘出来, 在此并非评价窦之功绩, 而是说他不被《唐书》 记载。 窦建德在战争的间隙疏通柳沟河就是一例。
(一) 柳沟河的流径
宋以后的地理著作对柳沟的流径也有相应的叙述, 如《读史方域纪要》 和《畿辅安澜志》 等。 但都因年代的久远与日后的水患冲刷不能复述其流径了,根据多年的实地与卫星地图的考察以及对淤积土层的研究, 能大概地复述流径如是。 根据上述几部史书对柳沟的描述, 它利用了不同河道的贯通达到的。 先是洛水接“上漳水” (浊漳) , 引部分浊漳水入“下漳水(清漳河) ” 接蔡河,入隋炀帝的永济渠, 即“枯下漳渠者。 清漳渠也。 自邺县界来, 非浊漳也。 隋大业中, 制使姚暹〔购疏决, 从上漳渠水入此渠, 亦名姚暹河; 炀帝征辽回, 泛舟于此, 谓之回銮河; 大业十三年, 窦建德于广平郡(今永年县) 又疏此水入 柳沟, 遂与永济合流” [洌。 到《畿辅安澜志》 时柳沟受过北宋黄河北流的淤积,
所以王履泰描述说“洛河故道, 一支自漳河东流入广宗县界, 经威县城南五河洼村东南达于黄河, 与运河合流, 即黄河枯槽盖由清河县东之蔡河以达于运”[48] ,同乐史的描述是一致的。
柳沟沿永济渠到今西半屯镇南召村南, 离开永济渠入屯氏别河的东阳支[倒, 在天水屯村入今运河, 再从甲马营北离开今运河,东北流经今武城县到今故城县的故城镇东南, 穿过今运河, 下接明末的孟家沟(一名柳行港, 《寰宇记》 之柳沟) , 清人顾祖禹说: “孟家沟, 在县(故城县故城镇) 东二里, 漳水(漳卫运河) 决入处也。 一名柳行港。 ” [刈柳行港可能是漳南县当时对柳沟的雅称, 明朝在故城东的运河决口向北流经故城镇东的“孟家湾” , 故名为“孟家沟” 。 《畿辅安澜志》 说: “疑即故城县之柳行港,一名孟港者也。 ” ⑸] 经实地和卫星地图观察, 从故城镇三里口村西到复立村西,再循七十年代开挖的青年运河(瑞谷河) , 北过大文庄村西、 瑞谷村西, 再向北流入琵琶湾, 即王履泰《畿辅安澜志》 卫河卷四附载: “琵琶湾。 在景州卫河西岸。 ” [沏琵琶湾乃隋时的湖泊, 经北宋庆历黄河淤积和明、 清时期多次漳卫运河决口淤积, 今天己全部变成农田, 遇雨涝年份, 仍然汪洋一片。 显然对于景县而言已成灾难性洪水, 即过故城县的历次洪水毫无保留由此泄出。
民国时期景县人在此开大洋河以泄水, 因过景县的大洋村才称大洋河, 故城县境内多称东沙河。 当年柳沟河河道与今大洋河重叠的地方并不多, 因为柳沟河过瑞谷村西南就向西北过今东三务村到高邮务(今孟务村附近) , 大约接沙河东北接琵琶湾, 柳沟在湖中何处为主河道?因宋黄河的扰乱已经难以考证辨别, 约在皮婆屯东向北过景县小青草河村西, 再向北过景县城西, 即所谓“达州(景州, 即今景县) 西, 为青草河。 又东北注于千顷洼。 今涸” 。 [旳据《故城县志》和《辞海》 记载, “(孙务村在) 隋大业七年(611年), lLi东农民起义首领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郡) 起义, 以高鸡泊为根据地, 曾驻兵于此, 这里是 高士达办理书信之所, 名高邮务” 少, ]也表明孙务村有连接蓿城(今景县) 的水路通道, 应该是清朝时所称的“青草河” , 青草河即北魏时的“从陂” , 沿从陂到了交河县(泊头市交河镇) 东, 又有“倒流河。 一名蔡河, 在交河县东北二十五里至三岔河新挑沟入于漳” [呵。 应该就是柳沟河, 此处的水皆向东或东北流, 这条河则向西流, 故名为倒流河, 应是故城县何刘屯以南蔡河的下游河段, 也应是柳沟河通往窦建德大业十三年(613年) 在乐寿(今献县) 所建金城宫的河段。 蔡河应是春秋以前起源太行山东麓的古老河流, 所以巨鹿县有蔡河, 乃《禹贡》 河形成后截蔡河北流, 断流后蔡河水走黄河故道的缘故, 才在今天不见向东流连接清河县之蔡河的痕迹。 在清河县和故城县都有蔡河枯槽,到泊头市交河镇(清交河县) 仍出现蔡河, 显然是古蔡河的遗存。 在清河县被窦建德利用, 上接洛水下连漳河、 回銮河、 永济渠、 屯氏别河、 蔡河和今故城县与景县的湖泊间沟渠开为柳沟河。
(二) 柳沟河的全线贯通的时期
首开柳沟的时期应该定在“十三年(617年) 正月, 筑坛场于河间乐寿界中, 自称长乐王, 年号丁丑, 署置官属” [殉。 七月打败隋军薛世雄以后, 窦建德才说“今将安百姓, 定天下” [切, 明确表态不能蝇营狗苟, 要治国辖民了。需大量的战略物资和生活物资运到王城, 在漳南县所建的鹿、 豕、 鸭、 鹅, 肉食基地和平原、 渤海、 清河郡的粮食, 应有畅通的运输通道。 开河漕运当是首选之策。 估计617年首开漳南县(今故城镇) 到乐寿(今献县) 北的柳沟河。
唐武德二年(619年) 窦建德已被杨侗封为夏王, “迁都于洛州, 号万春宫"[58]o应该在这一年的九月份进攻相州前, 用柳沟河将乐寿一漳南一洛州(今永年县) 三大根据地连接起来。柳沟河应在唐武德二年(619年) 八月全线贯通。
(三) 柳沟河的作用
今天的研究者认为开柳沟河的目的是灌溉, 笔者认为开河之举首先是沟通根据地的战略目的, 兼及航运和灌溉, 并满足其家乡情怀。 不像隋炀帝开永济渠大量劳民, 仅是为了征伐高丽, 不许百姓行船和引水灌溉, 为之“官漕” 。可能窦一改隋炀帝的政策, 与民共用一河, 在战争间歇不大量扰民而利用旧河道简单疏通, 又不阻止民用, 百姓当然赞扬了。 因为引漳河水为水源, 沿河有众多的洼地潴水为湖泊, 即使是引水灌溉也不会造成柳沟河枯源而影响军运。军民共用更利于水道的畅通, 不像隋炀帝的永济渠运兵后不到十年就断流了 !因柳沟河不连接唐的重镇, 在盛唐时就已经废弃。
(四) 柳沟河过英雄家
窦建德祖籍是观(灌) 津㈤] 县, 从《旧唐书》 看窦建德称王以后, “遣使往灌津, 祠窦青之墓, 置守冢二十家。 ” [何也表明其祖上是窦青(《方舆纪要》称窦涓、 《新唐书》 则称窦充) , 与汉景帝母窦猗房之父是同一人。 索而追之,窦建德乃窦广国、 窦融、 窦穆、 窦嘉、 窦万全、 窦章、 窦唐、 窦统汉朝诸窦一系, 到窦统时, 避难匈奴, 在北魏时回迁, 至窦统8世孙窦拓时, 被拓跋北魏封为辽东宣王, 才衍生出隋唐皇族的多代繁杂的亲戚关系。 窦青后31世窦荣定(529—586年) 妻杨坚姊安成长公主, 为隋炀帝杨广之姑父。 窦青(涓或充) 32世窦毅次女窦惠祖为唐李渊太穆皇后, 窦毅则是唐太宗外祖父。
窦建德则是辽东宣王之后, 在隋朝沦为平民的支系。 东汉后多以“门阀” 取仕, 尽管北魏时胡汉通婚, 窦氏的父系家谱不乱, 窦建德为李世民的“娘舅之族” 是确定的,是否称“舅父” 就不一定了! 但窦彦冒死苦谏不能杀窦建德来看, 他们的服支不会太远。
大段分析是说窦建德也是没落贵族, 他这一支仍然向往祖籍地灌(观) 津,而在北魏末定居于冀州(观津、 广川、 蓿县、 东阳、 枣强在北魏到隋隶属有多 次变动) , 足见他们这一窦氏支系的故乡情结。 再者, 河北之地在西晋末到隋几百年来好不容易才得到安定, 从窦建德极力反对征高丽仍入伍当兵来看, 还
是幻想隋炀帝能还百姓一个和平的环境, 竟然出现满门枭首示众的惨剧。 “官逼民反, 不得不反” 时仍在家乡投高士达, 还是故乡情作怪, 得势后以冀州境为主要基地仍带有故乡情结。故此推断柳沟河的疏通一定通过“英雄家” 。 与现代有钱人或权官们为家乡铺柏油路一样的故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