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故里的讨论》郝金龙——董故庄与旧县村的关联

199次阅读

共计 97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四)董故庄与旧县村的关联

董故庄之名是讨论董子故里的文化符号。

董故庄绝非董仲舒生活于此的村庄名称,应是黄河掩埋、全民迁移后回迁再指认的董子故里的纪念性村名,或于西汉末或北魏中或于金、元时期。所以要找董子故里并不是以现成的大、小董故庄拈来即是,而是要找到与西汉信都县(王国)的地缘联系,也就是董故庄与北魏广川县的联系。

北魏自认系黄帝子昌意后裔,入主中原后也以正宗自居,尊崇儒学,任用汉人为官,到太和二十年(496年)改拓跋为汉姓,人口逐渐回流。估计晋后南迁人口经150年离乱后再回迁时,广川县早已南移,屯绛故渎"已成耕地,漳河也已断流,凭着祖上的口传和文化的传承与现时地理对接,指认漳绛故渎东北广川镇处为广川县,指认漳渎西侧时广川县(羌垒)为董子故里,并以董故庄名之应该是合理的。到隋开皇二年(582年)在羌垒高地附近建置枣强县时,因有董故庄的存在,故于村西建县,经隋唐发展才连成一片,今旧县村系此片的一部分。

北宋商胡决口北流始于庆历八年(1048 年),过故城县北部东北流,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二十七日夜,雄、霸州地震。4因为地震影响此地,导致李村口黄河决口,黄河决到五千渠才使隋唐枣强城东的羌垒故城(董故庄)成为北流河道,纷纷迁到河东侧北部高地(屯氏张甲河漫滩高地)重建家园,即今大小董故庄村。金、元时期是否仍有遗民延续,未能考得,估计与故城县西北情况类似仍有少量遗民生活到明初。

 

北流黄河流经11.年的熙宁元年(1068年)河决枣强县,冲毁县城(羌垒西侧的今旧县村),并撤销枣强县达9年,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闭北流,人们再迁回故城居住时称“旧县镇(村)”,没过几年的平静生活,黄河又于1081年、1099年光顾枣强地面,朝廷曾将冀州地开为百里行洪区。旧县村的灾难并无文字资料但金天会四年(1126年)即金人入侵的当年,沿清凉江行洪的黄河再次将设在故县村的枣强县淹没,相信旧县村也不会无恙。

根据上述讨论,今枣强县旧县村东清凉江东支流河沟东有石赵姚氏羌垒,即宋董故庄村所在地,董故庄迁村后河东土地多数归于旧县村,少量土地属今景县小董故庄。小董故庄原由故城所辖,已于19565月归于景县。依照今属地原则,今董仲舒故里由枣强和景县共有。故城县董学(下帷)村只能是董子早年谋生地,显然董子故里和活动范围与德州无关。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