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历史地理沿革》郝金龙——人工河流

655次阅读

共计 485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 白沟一清河

清水、淇水一直作为“运河”南端的水源地,曹操所开运河南端称“白沟”,到 清河县称“清河”,故有“白沟一清河”之称,略循今清凉江。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约前300年),到西汉时屯氏别河在清阳(今清河)对清河径流有小区段的扰乱,但故 城西界清河径流无大变化。东汉末年前并没有漳水的加入,自从曹操于建安二年(197 年)开白沟并通过利漕渠引漳水,清河成了中国南北的交通干线,从沿线有称“桁头” 的水利设施来看是设施完备的航运要道。故城沿线兴起朱往驿、三老(三朗)、土营、 复阳亭(刘辛庄)、五松头、摇头(尧头)、儒林、百尺(桥上)、侯城(军屯西) 等码头和集镇。

一直到西晋沿线仍有军事设施,如西秦姚弋仲的“羌垒”,在今故城 县的西北边界;鲜卑人段就六眷之从弟段末杯(“杯”现多写为“波”),在位期间 为公元318—325年,也称“辽西公”,在瓦子庄附近所建军事城堡,也称''末波城”。 表明清河运道仍然完好。到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所处时代,他虽完整地描 述了清河,但未提到清河航运。估计在北魏时代清河的航运作用即已失去。

2. 永济渠

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在经过馆陶县后进入永济县(今冠县北馆陶镇肖 城村),穿此县入临清(今临西县偏南的仓上村),偏东北流到清河县(马屯乡尹才 庄),永济渠再东北经清河县南赞固村出清河县界,入故城县军屯镇的张里村、王行 杖(武城县城),又东北过东、西冯王庄北再东至南召村与马庄村的地界,向东南, 过建国镇马庄村东,通过建国镇中学,再向东南到宋庄南排水沟与郑清公路接合部, 再东南到建国村西大湾,再向南,然后东入今运河,沿今运河河道过老焕光桥在桥北 又向东北,过武城县老城镇的东徐村,再东南向到西徐村、大赵庄南东流。北宋黄河 北流后期淤断。隋永济渠巧妙地利用了汉屯氏别河的东阳支和绎幕支故道,以节省人力。

3. 柳沟河(孟家沟)

柳沟河是窦建德时所作的水利工程。据明万历四十二年《故城县志》,该河又名“柳行港口”,在今故城镇东一公里,为防河决口,植柳其上,曾为故城一景。另据 明嘉靖《河间府志》,孟家沟亦称“孟港”(卫运河在故城镇东南潴水区),时“凡 舟楫之往来,官僚之迎送”,都要在此休息。

首开柳沟的时期在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窦建德筑坛场于河间乐寿界中, 自称长乐王,年号丁丑,署置官属。七月打败隋军薛世雄以后,窦建德才认识到将要 “治国辖民” 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和生活物资需要运到王城,在漳南县所建的鹿、豕、 鸭、鹅肉食基地和平原、渤海、清河郡的粮食应有畅通的运输通道。开河漕运当是首 选之策。估计617年首开漳南县(今故城镇)到乐寿(今献县)北的柳沟河。用柳沟 河将乐寿一漳南一洛州(今永年县)三大根据地连接起来,应在唐武德二年(619年) 八月全线贯通。

在故城县的流径:在故城县南部先利用一段永济渠,在西半屯镇南召村南离开永 济渠入屯氏别河的东阳支,在天水屯村入今运河,再从甲马营北离开今运河入武城县 境,东北流再到今故城县的故城镇东南,穿过今运河,下接明末的孟家沟(一名柳行 港,《寰宇记》之柳沟),从故城镇三里口村西到复立村西,再循七十年代开挖的瑞 谷村渠向北,过大文庄村西、瑞谷村西,再向北流入当时的琵琶湾(皮婆屯南),在 皮婆屯(当年称琵琶屯)东向北过景县小青草河村,再入从陂(湖)。因柳沟河不连 接唐朝的重镇,在盛唐时就遭到废弃。

4.熙宁御河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在黄河导入东流后的第一时间就有提出疏导御河的奏 议,结果采用刘彝和程昉的沿庆历北流黄河从乌栏(禰)横截黄河入五股河,躲开到 郝闺口(今故城县大杏基)18里的沼泽地,从兀兰屯到今郑口接今运河,东到德州 西的永济渠故道。

北宋熙宁御河疏导改道从武城县老城的焕光桥桥弓子始,略循今运河河槽东侧不 远处与向东的永济渠分开,新御河在今运河东堤内向东北,到今祝官屯村南,向东到 陈衣庄村东入黄河北流。新御河沿北流故道到甲马营西今运河河道,向西北穿过运河, 于赵行南高庄村入境到东曹官屯,再西向西曹官屯,西北进入东大洼,向北行流并在 今刘堂村西南过刘堂村西,御河在刘堂村北沿1068年决口的河道,即乌栏(禰)渎 到兀兰屯村北横截北流故道到前野庄,再向东北过郑口沁湖花园小区,再东北略循郑 口排河与第五股河连接。

郑口始通御河在北宋熙宁三年(1071年)六月(农历),一直到金朝大定二十年(1180年)前都断续通航。北宋御河并非隋炀帝的永济渠,也不是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的京杭大运河。

5. 金御河

金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全河入淮、泗以后,卫水、淇水、疽水、汤水归 入御河,始得自流,仍沿北宋北流前的御河河道向东北,沿低洼区形成新河道,再到 今魏县东入大名县于村渡,再东北接馆陶界三口,离开永济渠故道自流到临清(当时 曹仁镇),再向北行今卫运河。

金泰和六年(1206年)县官则带“管勾漕河事”所列举沿漕河的县来看,卫河 漕运流路此前即已形成。《金史》所载:“(泰和)五年(1205年),上至霸州, 以故漕河浅涩,敕尚书省发山东、河北、河东、中都北京军夫六千,改凿之。”对原 永济渠或御河属于疏通,对于馆陶到郑口则属改凿了。所以说,泰和五年(1205年) 是卫河治理通航之年,泰和六年(1206年)的三十四县县官管勾漕河事则是卫河正 式通航后的规定了。

过故城县的大运河属卫运河中段,行流的初始年代应定在金明昌六年(1195年); 通航漕运的年代应该定在1205年。

6. 卫(运)河

卫运河是临清会通河开通的金、元卫河,漳河济运后又称漳卫南运河。临清经故城县到四女寺一段并非隋炀帝所开永济渠,郑口向东到四女寺段乃北宋熙宁三年 1070年)开通,临清到郑口段在金泰和五年(1205年)开通。

7. 大运河

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沟通江南到临清卫河的会通河,才是京杭大运 河始通的年代。过故城县城的大运河即指此。 自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尤其从明永乐至清道光年间,运河一直居于国家交通命脉 的重要地位。

明代把大运河称作漕河,天津至临清间亦称卫漕。清代每年只漕船一项 常在万艘以上,运粮达“四百万石”。明清漕运,促进了故城一带经济的发展。彼时, 郑口为沿河重要码头,“居民稠密,贾肆繁多”,称“南北水陆要冲”。

8. 江江河

江江河系北宋黄河北流的第二股河,金、元为曲流河与沙溪所汇,清乾隆五年 1740年)景州开排水河接天津的黑龙港,故城人称“黑龙港”,民国疏浚至大杏 基后称“江江河”。

该河在县境起自大杏基村,东北流经杏基、房庄、青罕、小庙、庙灵庄、辛庄、 里老7个乡,至赵鲁屯入景县,县内流程26.3公里。 今天所见河道是于1965年冬一1966年春扩挖之河道。1976—1977年开挖375 的“胜利湖”成了江江河之源头,属黑龙港南区主要排沥河道。

9. 东沙河(大洋河)

东沙河为黄河北流第四股河故道,北流早期冲填琵琶湾时形成。清乾隆五年(1740 年)景州首开排沥河道,因过景县大洋村,景县人多称“大洋河”,但故城民间一直 称“东沙河”。现自骑马寺、北官庄、牛卧庄到李仙寨仍显沙河迹,由西三务入古琵 琶湾,所开大洋河河道比沙河稍偏北,经晚近运河决口,牛卧庄以后显现的为新治理 河道,估计系民国十八年1929年)所开排水河,1966年疏浚,从牛卧庄东北到李 仙寨、西三务,过里老林场后入景县,故城县内流程10公里。仍属黑龙港南区排沥 河道江江河的大支流。

10. 清凉江

对清凉江历史的解读上歧议颇大,盖因河道改易频繁,历史记载较少,无官方名 称所致。近世清河县称清阳江、黄泸河,武城县称西沙河,枣强称黄路河,故城县称 索卢河、枯河。近官方开为清凉江后,百姓又谐音称呼为“清凉江、清洋江、清阳 江”。古地理学家则又有着张甲河、漳河、清河、淇水、y亘水种种不同的解读依据。

故城县西界清凉江,是在1966年的河道基础上于1975—1976年度(即75年冬 到76年春利用上年的冬季和下年的春季,下同)扩挖的输水排泄河道,自曲周县安 寨村起至威县牛家寨称老沙河,再经威县、清河、南宫、故城、枣强、武邑、景县、 阜城、交河9县,全长249公里。牛家寨至交河县三岔河为清凉江。是卫运河西沿线 各县的重要排沥、泄洪河道。经县境西界,经军屯、西半屯、武官寨、饶阳店、三朗 五乡,至朱往驿村入枣强县和景县界。县内流程38.3公里。

(五)近世境内排灌沟渠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1963年特大洪水后,除地区和国家工程外,县、公社、 大队都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中来,今天所见的沟渠都与这一时期的人力、物力投入有关。 为了维护一些重要的沟渠,连续几十年清淤、扩充、延长的有些沟渠到今天仍然在发 挥着作用。其详情在《故城县志》和《故城水利志》均有记述,现择要述之。

1.武北顺水沟

1955年始挖,再经1975年扩挖而成J南自商庄到建国镇(武城),北经西半屯、 武官寨镇到饶阳店镇的黄官屯,接1946年开挖的顺水沟,到牟村东窑场与东南来的 官道沟合,再西北流,在饮马河村入清凉江。后南延至自小林庄的辛堤干渠为南端, 东北接商庄武北沟,到建国镇,称“小武北沟”,全长36公里。 北端在1972年自饮马河村向东北延长,过尹里、师召村、东京村、.苏庄到北芦 庄南向东拐,穿齐梧茂,东到董学村东入温庄干渠,此段称“秃尾巴河”。全长15.5 公里。

2. 青年干渠

1957—1958年度在郑口青年闸向北分出三条青年干渠:过白庙北向东北斜向到 后赵鲁村的称青年干渠;自张庄向西北,到杏基再向东北到北林子的称青年西干渠; 在夏家庙向东,到东万庄再向东北到滩头村的称青年东干渠。

1965年对青年干渠进行调整、扩挖,从郑口青年闸口向北,西经张庄、五户、 翟庄、白庙,在千户庄东向东北折,过柴庄西北,再到碱场店东南,称青年干渠,长 10.4公里。

1966年扩挖从碱场店向东北,西北过周小麻、田小麻、庙灵庄,再于高小营东 南北折,西过后赵鲁村向北接江江河,称青年北干渠,长16.1公里。

1970—1971年度调整青年西干渠大杏基以北段为温庄干渠。同一时期扩挖、延 长青年东干渠,自夏家庙与青年干渠接,向东于邢德公路以北到徽王庄向北拐到滩头 村,再曲折西北到丁庄接大洋河,仍称青年东干渠。1973年再自夏家庙向贾黄村开 渠,称贾黄村渠。两段共计29.2公里。

3. 辛堤干渠

1957年创修辛堤干渠,再经1966—1977年度的扩挖而成。南端始于运河辛堤闸 西北,经毛店、小林庄、徐尧、郭庄、马寺、于姑屯,在于姑屯向北,东过西张庄、 瓦子庄、孝兰、冯庄、子路,再北到饶阳店西,再西过北仁庄、庞田村北接清凉江, 全长34公里。在于姑屯向西北到胡官屯、军王庄,再到贾庄西接清凉江的渠沟,系 1973—1974年度开挖的贾庄渠,长5公里。

4. 官道河(温庄干渠)

1970—1971年度和1971—1972年度两个冬春开挖温庄干渠,始自温庄运河闸口 向西经刘古庄、刘堂西,接“刘堂排支”西北过时庄东、东曾东,在东牟村东合武北 沟再西北流,至杨福屯东向东开渠接1957—1958年度所开青年西干渠,过大杏基村北,并于大杏基村东拐北,再过北沙窝庄拐向东北,过鹿豕村西北,再东过房庄、庞 庄,在南林子村拐向东,南过南林子、邢庄、万庄、李家庄,并于村东接江江河。全 长4&5公里。

因温庄地势太高,于1989年改源引水自西半屯武北沟,这次向南延长 主要利用了 1966—1967年度开挖的从刘堂村南到时庙村的旧官道沟。南自西半屯东, 向东在东半屯村北开河,并于村东向北拐,西过时庙、叩庄,北穿李店偏东北在东大 洼接温庄干渠,又使温庄干渠向南延长了 13.6公里。因温庄的河源不再存在,故称 全渠为“官道河",官道河全长58.5公里。

5.卫千干渠

卫千干渠系连接卫运河与冀州千顷洼的跨流域引水河道,竣工于1985年。自建 国镇和平闸始,沿武北沟由徐董屯闸前向西拐入1971—1972年度开挖的小屯渠,西 穿辛堤干渠,北过傅庄村,再西穿西里屯村到村西清凉江油故闸,西入枣强县,再到 冀州之衡水湖。境内渠长17.3公里。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