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1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明史•食货志》载:“朝廷所移民曰徙。”其移徙者,明初,尝徙苏、松、 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 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两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置 屯二百四十五,开地千三百四十三顷。复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户部郎中刘 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于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者。”太祖采其 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萊、青民于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太祖时徙民最多,期间有以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伯徐理往北平度地处之。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少田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 以实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鲜矣。
上述《明史》中关于明朝大移民的概述,是对全国而言。并且,把洪武移 民和永乐移民做了个评价。但就故城而言,是个什么情况呢。 因历史上故城县建制沿革的变迁,1964年以前故城的历史,还得从隶属山 东东昌府武城县和隶属河北省河间府的故城县分别说起。
(一)洪武移民
1.武城县的洪武移民
经查阅历史资料,在洪武年间山东、河北及河南三省中,山东的人口密集 度最高,约为河北、河南两省人口密度的1.5倍。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来看, 山东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呈东密西稀的格局。东昌府属于明代初年山东人口 分布的最稀疏区域。其原因,已在前文有所记述。
《明实录》记载,最初的移民发生在洪武二年( 1369年),一批从北口子 (今河北长城以北地区)投降的“降民”被迁往东昌府。在洪武初年,北方边 境上俘获的将士和降民大多安置在北平及北平周围,也有一些迁往南京、凤阳 等政治要地的,迁往其他地区的很少见。在这很少的几例中,就往东昌迁移一 些,说明对这一区域的空旷和萧条,中央政府已经极为关注。大的战事刚刚安 定,移民重建的计划就在考虑之中了。但由于没有记载,这批移民有无来武城, 无从查考。
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看,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山东东部的人口 开始向东昌迁移。(如下页图5—3所示) 这年二月,“监察御史张式奏徙山东登、萊二府贫民无恒产者五千六百三 十五户就耕于东昌”。
三年以后,即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二月,山东布政 使司向朝廷请求: 青(今青州)、兖(今兖州)、济南(今济南)、登(今蓬莱)、萊(今 州)五府,民稠地狭;东昌则地广民稀。虽尝迁闲民以实之,两地之荒闲者 尚多。乞令五府之民,五丁以上田不及一顷、十丁以上田不及二顷、十五丁以 上田不及三顷并小民无田耕种者八皆令分丁就东昌开垦闲田,庶国无游民,地 无旷土,而民食可足也。
结果,“上可其奏,命户部行之”。这一次,移民工作进展得很顺利。 到七月,“山东布政使杨铺奏:青、兖、登、萊、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 小民无田可耕者,起赴东昌 籍屯种,凡一千五十一户,四千六百六十六 口”。
从以上文字可以断定,山东省内实行了两次对东昌府的移民。移入时间为 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和二十八年( 1395年)。 根据史料看,除了山东境内的人口移动有明确的数量记载外,山西移民的 数量不是很清楚。而在与山西人有关的几次移民活动中,东昌府,尤其是武城 县是毗邻河北、河南移民区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史书记载的情况往往 是不确切的,或有差误。
先看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九月的一则报告。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 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根据明史料显示,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北方无田民户每人授田十七亩。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山东、北平二省每人平均耕地亦为17.07亩,应有152736 人,每户以五人计,应有30547户。这些移民迁徙到哪个府县,没有细致的记载。
《明太祖实录》卷223记载了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十二耳有]关移民一事 的报告: 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谕山西民,愿徙居彰德者听。 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b府民徙者,凡五百 九十八户,计今年所收谷、粟、麦三百万石、棉花一千一百八+方兰壬余斤, 见种麦苗一万二千一百八土余顷。
这则记载,根据明朝当时对华北移民的地亩数,显然有笔误的地方。五百 九十八户,该是五百九十八屯「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产出。’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T 月的一条记载,有着明确的移民人数记 载: 后军都督佥事朱荣言:东昌等三府屯田迁民五万八千一百二十四户,租三 百二十二万五千力T百八十余人,棉花二百四十八万斤。左都督佥事陈春言:彰德等四府屯田,凡三百八^一屯,租二百三十三万三千一门了十九石,棉花五百 零二万五千五百余斤。
根据以上三条史料,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第一,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九月为止,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的 山西贫民约有24736户,123681人;
第二,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十二月为止,大名、东昌、彰德等七府从 山西迁来的移民总数达65780户,以每户5人计,约有328900人;
第三,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十一月,东昌、大名、广平等三府的迁民 已增至58124户,较二十二年前增加一倍多。七府迁民总数100034户,比二十五 年时,增加0.52倍。
由于东昌府的移民和大名、广平或其他诸府的移民混合在一起,具体迁移 人口没有明细记载。那么,东昌府的移民,乃至武城县的移民户口数应该怎样 确定呢。
有关史料注明了东昌府的四类县的移民人数:武城属于背部县城,共移民 18屯,每屯按照110户计算,每户按五口人计,共有移民约9900人。在加上原有土著里(乡)3个,人口 1650人。移民和土著居民的比例为6 : 10按照有关史料推测,山西移民和山东东部移民20 : 7的比例。武城县居民总人口 10550人。从此可以得出结论,武城县是一个人口重建式的移民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史料记述的武城县的三个里,在现今故城县区域只有 德化里(乡)和治平里(乡)两个里(乡),在总人口中,还得剔除500多人。 也就是说,今天故城区域内原武城县的土著居民总数约计1150人。武城县居民总 数10050人。
据《山东政俗视察记》,武城县有2470户厂13788人。明洪武十三年 1380 年)始定田赋,立民籍。中间,有一个“靖难之役”,人口逃散、民生凋敝在 所难免。永乐初年( 1408年前后)迁民立籍。三十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人口 数量增加缓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