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1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到1220年恩州归属蒙古。故城东北部在金前期属恩州历亭县,因北宋黄河 过后的居民基数大,在同猛安谋克军屯户的融合中,人口和户数增长很快,故 有《金史》中恩州"户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九"的数字。
1.元统治初的人口
金明昌年间在今故城镇置故城县,归元后东属陵州(今德州),属河间府; 武城县属高唐州O 对于故城县的河间府,《元史。地理志》只提供了整个河间路的人、户数, 即“河间路,上。唐瀛州。宋河间府。元至元二年(1265年),置河间路总管 府。户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六,口一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领司一、县六、州 六。州领十七县。”河间路辖23县,并以平均数估计时,故城县有3446户,7327 人,每户平均2.1人。
时武城县属高唐州,“元初隶东平,至元七年( 1270年)升州。户一万九 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一” o (《元史》)高唐州领县三,武城县为 其一,以平均数估计,武城县有6368户,口7707人,每户平均1.2人。
时故城县南,武城县东侧尚有人口大县一一历亭县,“恩州,中。唐贝州, 又为清河郡。宋改恩州。金隶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县隶大名府,以武城隶高 唐,惟存历亭一县及司候司。至元二年( 1264年),县及司俱省入州。七年, 自东平析隶省部。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故城县北部已 不属历亭)。”因此历亭县有10545户,37479人,平均每户3.5人。
将上述相临三县揉而均之,平均每户也只有2.6人。 以常识估计,每户平均有4人,即“一对夫妻一对孩”属零增长,低于4人 就是负增长。当时故、武之地的“鳏、寡、孤、独、疯、傻、呆、茶”应是占 了绝大多数,造成这种人口状况的原因应该是相当复杂的,与北宋黄河有关, 也与猛安谋克再次南迁后,留下的人口性别比例有关,更与金、元间的青、壮 年损失有关。
2.人口失衡的原因
1 猛安谋克迁汴(开封)
金占领黄河北后,由伪齐刘豫辖恩州地,金廷于天会十五年(1137年)正式 接管时,猛安谋克军屯即始立足于恩州。因村庄混居,土地接壤,金汉间的通 婚既成事实,到明昌二年(1191年)时,完颜璟同意尚书省建议,认为女真猛安 谋克屯田户与当地汉户“若令递相婚姻,实国家长久安宁之计”,实际从泰和 六年( 1206年)才正式颁诏。到南迁开封时猛安谋克中的汉人血统就占了较大 的比例,金人的汉族亲属应该也有杂入猛安谋克之中迁汴,留居汉民的有生力 量大幅下降。
2 金、元战争
金、元战争在恩州有过两次。
第一次(在1213年),拖雷取雄、霸、莫、安、河间、沧、景、献、深、 祁、蠡、冀、恩、濮、开、滑、博、济、泰安、济南、滨、棣、益都、淄、潍、 登、 、沂等郡时,没遇顽强抵抗,杀戳也不会太重,有损失也是猛安谋克之 军人。
第二次,于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甲申夏,宋大名总管彭义斌侵河北, 史天倪与战于恩州,败之(《元史》)。”此时猛安谋克已南迁,死伤的民人 应是土民,此时青壮年应有一定比例的损失。
3 金、元间的动荡期
再后并无大战役。但今人“到何之(人名)”撰文“有金南渡,河北群雄 如牛毛”。“拥兵者万焉,建侯者万焉,甲者、戈者、骑者、徒者各万焉,鸠 民者、保家者、聚而为盗贼者又各万焉,积粟帛金具子女以为己有者,断阡陌 占屋宅跨连州郡以为己业者,又各万焉。”蒙古攻金战争期间河北各地汉人地 主武装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汉人“世侯”的割据统治,这些地方武装应该 是元1234年灭金时首先征服的对象,这一时期应是青、壮年损失的重要时段。
元朝统治时期,尽管施行的是军事管理的模式:掠夺人口,重税勒索,许 多州县被分封给贵族、功臣作封地,封地内的人口被看做是封主的私有财产, 把治下的汉人分为四等。但,元朝接受金朝失败的教训,法令规定:人口不得 任意迁徙。这条法令应该是对挽救人口的“马后炮”。这样的居民结构(指2.1 人/户和1.2人/户),等不到元末就该“赤地千里无人烟” 了! 后人将此地人口灭绝的原因归罪于明、元战争,或归罪于燕王朱棣的“靖难”,应该是不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