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67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974年笔者负责搞村庄规划, 这是当时凭记忆徒手画的一张村庄民居图(486页图4—9),再根据父亲的指点填上1940年前后的户主名字就成了盐厂古 地图。 后经走访老人, 经他们回忆, 这张图基本上反映了清朝后的老宅情况,
由于运土的困难那时想垫一处宅基几乎是不可能的, 垫新宅基要用几十年的时间, 而且也是就近取土, 如张玉文宅、 王富全宅、 郝敬祥宅和邻西大湾几位郭姓宅基。 据此推断: 盐厂的村庄首迁居民来此时就有一块自然连接的台地。
今村民的直系祖先都不是洪武和永乐奉诏迁民, 除大“王” 姓在永乐间由乔庄迁此, 其他姓氏多在明正德和嘉靖时辗转来此定居, 此时武城(今故城地)的奉诏迁民已经繁衍四世, 就近良田已被开垦殆尽, 人多地少的邻近村庄或远距离迁徙的人员只能开垦沙荒地、 涝洼地和盐碱地。 如故城镇东的涝洼地到明末清初才得以开垦, 郑口坛村沙荒地在明末开垦, 盐厂村东、 村南当时就属未开垦的盐碱地, 村西近400亩盐碱地一直到1980年后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粮田,所以1970年代公社里的干部还说盐厂的地没数, 从故城县地图上看盐厂也是地多的村庄之一, 所以当时在这块台地上扩宅基是不困难的, 有财力的申百川就自然而然地占了这块台地的最好位置。 稍晚的迁民如张氏(张玉成之张) 、 侯氏(已泯) 、 周氏(已泯) 、 苗氏(已泯) 、 郝氏、 刘氏(两刘皆泯) 、 高氏(高玉彬之高) 、 李氏(李桂行之李有后, 李金荣之李泯灭) 、 陈氏(小王氏继承) 、 齐氏(未能留下人名, 也考不出居于何宅) 都是在申氏以后的迁民,他们除后来购得东北良田外, 多是开垦长红荆的盐碱地和湾涯地, 住宅也只能在外围, 以致生活不济而多数又遭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