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5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故城段大运河畔, 不仅有繁华的古镇, 也有许多因运河而定名的村庄。
卢家圈(夏庄镇) , 清代为佃户形成的村庄,因东南北三面环河, 故名卢家圈。
河北涯(夏庄镇) , 原为德卫四屯, 另部属直隶, 后来成为村庄, 大运河在东芦庄折向东流, 此村在运河北岸, 故名河北涯。
姜圈(建国镇) , 原村位于大运河河圈内, 三面环河, 故名姜圈, 现在新村已移至圈外。
辛堤(建国镇) , 明代, 此处沿运河在村西北筑堤, 按方位西北为“辛” ,故名辛堤。 这个说法带有合理的“古味” 。 细考之, 则与县令谢梦显筑防洪大堤有关: 在明嘉靖丁巳年( 1557年) , 赶上运河在渡口驿决口, 洪水直接泻入武城县内(运河以西部分) 。 老百姓的田地和房产全被洪水包围。 百姓全力抗灾。 谢公日夜不眠, 随即请示治河道台, 在毛家庄至西李村筑起防水堤三十里 为防止新堤决口, 大批护堤人员聚集在此。 文献记载, 谢公堤存在180年, 显然“新堤” 村是以护堤人员形成的村庄。 后人把新字书写“辛堤” 而得名。
曹口(建国镇) , 最早曹姓在运河边摆渡为生, 故名曹家渡口, 即曹口。
许口(建国镇) , 清代, 运河航运繁华, 山东夏津县许姓来到大运河边定居, 在运河上设一渡口, 以摆渡为生, 定村名许口。
东排(郑口镇) , 与东排有关联的有五个村庄: 西排, 原名东夏庄; 夏庄, 又名小夏庄; 后排, 又名钱夏庄; 前排, 在后排村前。 这里有四个夏庄,后来都以“排” 来定名。 可见, 此处曾经在运河行水之时多处打桩, 来避免决口, 排排木桩数不胜数, 留下引以为观的纪念。 村庄以“排” 命名, 印证了大运河的行洪的足迹。
小街子(郑口镇) , 此杖滨临运河, 河东岸甲马营有大街道, 商业繁荣,此村与甲马营隔河相望, 住户少、 街小, 故得名小街子。
堤口(郑口镇), 此村位于黄河故道边,后为老运河故道,洪水曾在此决口, 故名堤口。
果子口(郑口镇) , 有关史料对果子口的来历这样解释: “明朝初年,此处原居郭氏四口人, 时人惯称为'郭四口 ', 1368年郭氏人绝, 人们谐'郭四口'之音遂改村名果子口。 ”本人对于果子口村的命名还有一种猜想: 果子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1) •草木的果实。 (2)比喻后果; 成果。 (3)即礫子。 泛指糖食糕点。 (4)即慄子, 指油条。 ” 果子口村的命名显然不是前两种。 也许与后两种有关系。 果子口村与郑家口古镇近在咫尺。 明代, 郑口镇已有商业文明。 清代, 郑家口百舸争流, 檣橹云集, 这里南来北往的商贾数不胜数, 商业文明达到鼎盛时期, 号称“小天津卫” 。 郑家口人讲究吃, 这里不仅有饭店, 也一定有独具特色的点心、 甜点美食, 常年供给郑家渡口副食门店, 名声在外。 又因为村子在大运河边, 有渡口存在, 故此以果子口命名。
五股河(郑口镇) “五股河” 这一名字可追溯到北宋。 《宋史》 、 《宋会要辑稿》 等书籍对“五股河” 均有记载。 郝金龙先生在《故城县北宋黄河北流》 一文中, 通过对大量地理资料的查阅及对故城地貌的考察得出结论: “ '五股河', 是高鸡泊滞洪区五个出水河道的一股, 从北官庄向东北过牛卧庄沿大洋河方向为第一股, 今黑龙港河为第二股, 从前孟瞳村东北过大寒布村, 再向 里老为第三股, 过枣强向北为第四股, 从郑口向东的今运河即第五股河, 这五股不包括'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 六月, 河溢恩州乌栏堤, 又决冀州枣强土帚'两股决口形成的河道。 ” 由此可见, 五股河地名应是故城地理水系历史的印记。因五股河其中一股为今大运河, 所以说, 五股河可定义为运河村庄。
后记
《故城县村庄浅考》 至此告一段落,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 认知有限, 对于村庄的考证未能村村亲自寻访, 一一考证。 只是对村庄做了比较详实的分类,有资料可查的情况下尽量说明村名来历渊源。 这些资料既有古籍史志, 也有一些家谱记载。 另外, 在整理的过程中, 还拜访了许多老前辈。 尽管如此, 成稿之后, 自己觉得还有许多遗漏。 每个村庄都是一段历史, 都有生动故事, 有待于有心人继续考察、 完善、 充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