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屯村文化》宋淑敏 ——明清移民形成的姓氏村庄

280次阅读

共计 146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村庄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明信息, 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根基, 不计其数的村庄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乡风民俗, 记录了繁荣、 兴衰与交融。 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几千年风云变幻, 村庄的兴旺泯灭也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变化。 就故城县这块地域来说, 538个村庄, 200多个姓氏村庄。 多少故事, 多少变迁。 200多个姓氏村庄各自都有怎样的故事无法一一考证, 根据对一些村庄的认识和了解,只能做简单归纳。

(一) 明清移民形成的姓氏村庄

故城县姓氏村庄200多个, 占全县村庄将近一半。 这与故城县明清时期大规模移民形成移民村庄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 我国明代曾有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自明洪武三年( 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 历时近五十年、 由官府组织向中原地区大移民, 其规模之大、 影响之深远为历史所罕见。

关于故城移民问题, 叶景涛先生在《故城的移民文化》 一文中作了大量的阐述和论证。 对移民形成的背景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因为大规模移民的迁入, 充实了固有的村庄, 也形成了不少新村, 在经历了明清近五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之后, 也滋生出更多的村庄, 这些村庄成为姓氏村庄的渊源。

故城移民分两次进行。 首先是洪武移民。 在故城地域, 洪武时期的移民不多, 主要集中在故城南部。 我们通过走访、 调查发现, 许多姓氏村庄的命名与明末移民有关。

故城县三朗乡“苏” 姓为洪武早期移民。 苏庄村苏氏家族为最早到来的家族, “苏家庄” 村的命名鉴于此。 由于苏姓家族的兴旺繁荣, 后世苏姓子孙多有迁移, 先后充实到董学村、 梧茂村等周边村庄。

据师氏谱载: 师召村“师” 姓也是洪武移民。 明洪武元年( 1368年) 有一师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 那时此一带村庄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居民较少,为召迁民来此定居, 故名师召村。 师召村原为古老村庄, 此村位居清凉江沿岸 高地, 历史上曾被誉为“十里长村” 。 这一地域被誉为“十里长村” 的还有董学村、 京村, 马村。

武官寨镇杨五头村与饶阳店镇杨辛庄杨姓为永乐移民, 杨姓兄弟二人分别落户杨五头村、 杨辛庄村繁衍生息, 后以姓氏命名村庄。

大曹庄(属夏庄镇) “曹” 姓为永乐移民。 最早到来的曹氏家族祖先落户在罗小营村东居住, 子孙繁衍生息, 故此取名曹家庄。 小曹庄据查是因清朝时期, 有一户姓曹的从杨坞迁此定居, 因附近有一曹家庄, 而此村又较小, 故得村名小曹庄。 曹家庄也就演变为大曹庄。 后来, 曹氏家族兴旺发达,子孙世代繁衍, 后代迁移到东殷庄西立户居住, 因在殷家庄西边, 又不能重复“曹庄”之名, 故后来取名西殷庄, 殷家庄定名东殷庄。 大曹庄、 西殷庄“曹” 姓本是一族。

骆庄(属夏庄镇) “骆” 姓为永乐移民, “骆” 姓族人来到骆庄之后,子孙繁衍兴旺, “骆家庄” 由此得名。

陈庄村(属故城镇) 陈氏家族为永乐移民。 据陈氏族谱记载, 永乐九年1411年) 陈氏宗亲奉旨由江苏江阴移民故城县北陈庄。 后来随着家族兴旺子孙先后迁移到郑口镇响沟村、 新宅村、 张庄村等。

 在故城县, 除明代移民形成一些姓氏村庄之外, 还有一些清代移民形成的姓氏村庄。 在故城县, 姓氏族谱记载或通过“影子” 记载从其祖先来故城至今十四世的家族均为清代移民。 据《故城县志》 记载: 郑口镇夏家庙村原有一座玉皇庙, 清顺治年间一姓夏的迁此定居, 以庙取名, 得名夏家庙。新到来的移民充实了村庄, 因为移民某个家族的到来有先后之别, 家族繁衍程度不同, 也就造就了一些有复姓的村庄。 比如宋唐庄、 霍廖庄、 贾黄村、师黄村、 李王庄、 何刘屯、 罗马庄、 陈王庄、 吕华庄、 于刘洼、 张洪屯、 李洪屯、 董洪屯、 于洪屯、 徐洪屯、 杨刘庄等。

通过以上事实可以得出结论, 部分姓氏村庄或是以最早移民到来而得名,或是以移民望族得名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