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06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儒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思想体系, 他的产生要追溯到西周时期, 形成有记载的思想体系是在春秋末年, 孔子是这一思想的奠基人。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 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从孔子儒学思想的起源创立、 到孟子、 董子、 朱子的传承和发展, 儒学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也给故城这块土地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符号 关庙、 崔家庙、 赵庙、 宋庙、 刘庙、 子路、 大澹村、 澹村、 三澹村是今天故城县的九个行政村, 这九个村庄的名字与孔子儒学思想坚定地追随者和实践者们有直接关系, 他们就是孔子的七十二贤士中的子游、 子路、 澹台灭明。
在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中, 子路排名第六位, 子游排名第九位, 澹台灭明排名第十三位, 他们都是儒学思想积极的传播者。
子路:是今饶阳店镇的一个村庄, 这个村庄至今仍是故城县著名的文化村庄。 其一, 村子里的教书先生在故城最多; 其二, 村里的百姓即使在经济极为膨胀的现今社会, 仍旧以教育孩子求学成功为荣。 在这个村子里, 人们不比谁家有多少钱, 人们比的是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 为村子争了光。 很显然, 子路千百年来影响了 一个村庄的文化传承。 他不但让一个村庄的人变得文明睿智,也赋予故城大地深厚的文化内涵。村子的名字以“子路” 命名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游学路过此地, 饥寒交迫, 在村里受人暖食, 人们为了纪念此事, 村子以“子路”命名。
《故城县地名资料汇编》 一书中还有一种说法: “子路一据查, 清朝顺治年间, 有一巡抚进京, 路经此处, 停轿为炊, 于是假官赐福, 定“止路” 村之名, 意在留存官气, 宝贵不去, 因止路与孔丘弟子“子路” 谐音, 后又改为子路。 ” 无论哪种说法正确, 考证已经无法确定其中之一,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人们对儒学思想及圣贤的崇拜。 .
关庙:附近旧时曾是武城县城所在地, 至今还完好保留着子游弦歌台旧址、“德政碑” “丹阳公祠堂记” 石碑。 在旧址周边散落着子游庙的柱脚石和一些残碑、 碑首等遗迹。
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有诗《武城怀古》 , 写的就是这座弦歌台。 诗曰: “野喉东连鲁, 荒城北带河。 远山藏雨暗, 老树得霜多。 古邑今如此, 贫民奈尔何。使舟栖泊近, 侧耳听弦歌。 ”
关庙、 崔家庙、 宋庙、 赵庙、 刘庙因立庄在子游庙附近, 因为崇尚儒学之风, 纪念子游弦歌事迹, 五个村庄之前都称“庙上” 。 后来, 五个村庄都以姓氏命名, 但都没有去掉“庙” 字, 即使现在, 如果你来到关庙附近, 仍能感觉到子游弦歌的古韵
刘行杖、 高行杖、 王行杖位于五庙上村北, 距离很近, 几乎相连, 据传村名由来也与子游弦歌有关。 传说, 行杖就是子游弦歌之时对不孝之子杖责、 以示惩戒之意。 行杖村由此得名, 后来演变成三个行杖。子游曾为武城宰, 自幼与澹台灭明是故友至交。 澹台灭明的故乡理所当然也在此地。 《论语。 雍也》 载: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 “女得人焉尔乎? ” 曰:“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径, 非公事, 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意思是说: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 孔子说: “你在那里见到了人才没有? ” 子游回答说: “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 从来不走邪路, 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
澹村:据《故城县志》 记载, “澹台子祠, 在澹村” 。 澹台村, 在县西三里, 旧址相传为澹台子羽故居。 澹村原名澹台村,现在大澹村、 二澹村、 三澹村就是孔子七十二贤士之中澹台灭明的故乡所在地。
《孔子家语。 弟子解》 中记载: “澹台灭明, 武城人, 字子羽, 少孔子四十九岁, 有君子之姿。 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 其才不充孔子之望。 然其为人,公正无私, 以取与去就, 以诺为名, 仕鲁为大夫也。 ”
古镇故城曾建有二贤祠, 二贤指董仲舒和澹台灭明。 在关庙村, 子游庙旧址依旧, 残碑犹存。 子游未作过本武城宰, 澹台灭明故乡也非位于坛村已经成为史实。 如今, 五“庙” 、 三“澹” 、 三“行杖” 、 十一个村庄延续至今, 确确实实与子游庙和澹台灭明有关。 到底于何年代将二位先贤拉到故城地已经成谜, 因缺资料, 仍然揭不开谜底。 起码明初大移民前二贤即已在此札下根, 才激励出明初层出不穷的文人学子, 这一切早已成为故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董学:是故城又一古老文化村庄。 这个村庄的名字与西汉时期大思想家,儒学思想体系的完善传承者董仲舒有关。西汉时期, 儒学博士董仲舒出生在广川董家里村, 在董家里村东南11华里处有一个大村庄, 号称十里长村, 是一个文化中心大镇, 这里土地肥沃, 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 人杰地灵, 历来是诸子踏足之地。 这里在西汉时期, 或者更早, 就可以称得上是最繁荣的地方。 董仲舒童年时期来到十里长村拜师求学,发奋苦读, 通五经六艺、 诸子百家。 十年寒窗, 学业有成, 留在十里长村, 开始了他二十多年的讲学生涯。 从此, 董学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儒学圣地, 文化殿堂。 十里长村因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窥园” 而闻名遐迩。 后来十里长村改名下帷村, 再改名为董学村
在故城, 南有子游弦歌, 北有董子下帷, 儒学文化对这块土地的渗透由来已久。 我们可以通过村庄随处看到这种文化的印记。 郑儒林、 牟儒林、 树儒林、李儒林、 书村是古清河畔的五个村庄, 这些村庄也渗透着儒学文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