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9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方位村庄的来历
方位村庄, 是以某个特殊地理方位而取名的村庄。故城镇和建国镇是今故城区域两个古镇。 郝金龙先生《古武城考》 一文中,把“武城” 起源定位于夏朝的帝泄时期(约前1830年) 。 有确切记载是公元前370—350年之间, 至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了。
郝金龙先生《故城县的“故城” 为西汉东阳侯国》 一文考证: 故城在西汉
时期为东阳侯国, 王莽时期改侯国为胥陵县, 老百姓称为高黎郭。 距今已有2086年的历史了。
由此可见, 今故城区域中, 历史上的“武城” 和“故城” 曾是两座历史古城。 其对故城政治、 经济、 文化诸方面的影响非同一般。 从地名文化的考究中可见一斑。
(―) 以距城远近命村
在故城镇周边有十里铺、 三里口、 小化村(二十里铺) 。
三里口:元末明朝初, 该村曾是通向德州和四女寺的官道口, 因距故城县县城三里, 故名三里口。
十里铺与二十里铺:在故城东北方向一条线上, 分别以距离故城十里与二十里命名。 据考, 两个村庄是古代驿站。“铺” 字在词典中有三中解释, ①(名) (〜儿) 铺子; ②(名) 用板子搭的床; ③(名) 旧时的驿站; 现多用于地名; 如五里铺; 十里铺。十里铺在故城东北方向, 有位于官道上的记载。 《故城县志。 四卷》 兵制、驿站、 铺、 武事考附中, 有对甘陵驿的记载: “甘陵驿, 在县前次街马边额,马十匹, 马夫五名, 共银一百六十八两三钱一分四厘, 遇闰加增, 知县掌之。附铺司, 县前铺过郑家口高庄铺东接德州新建铺, .北接景州刘智铺, 由小化、十里铺过县前, 现兵四名额支工食银二十四两。 ” 小化就是二十里铺村。 可见清代二十里铺村已改名小化, 二十里铺的村名更早, 应是更早的驿站。
建国镇周边有二里庄、 三里庄、 八里庄(西半屯、 东半屯) 、 十二里庄、十八里庄。 这些村庄的命名都是以古镇武城为圆点, 根据其距离位置来命名。
西半屯、 东半屯据传, 此村原名八里庄, 因村子一条大街形似半璧, 故改为半璧屯, 后改璧为壁, 为分别北半壁屯,又称南半壁屯o 1925年以沟为界,分为东、 西两个半屯。
二里庄、 三里庄、 八里庄(西半屯、 东半屯) 、 十二里、 十八里庄这五个村庄, 是由宋代的“武城县治” 所定。 因为武城县治从战国到宋, 几经迁建。所以, 这四个村庄应是宋代以后的村庄。
(二) 以临村方位命名
在故城县, 除以古镇距离确定位置的方位村庄之外, 还有依据地理环境为依据确定方位命名的村庄。 如前响沟、 后响沟、 东高才、 西高才、 前沙岗、 后沙岗、 南林子、 北林子、 南岭踪、 北岭踪、 西原隰、 东原隰、 河西街(建国村、民主村、 和平村) 。
另外, 有些村庄是依据村庄建庄, 距离不远, 为了区分, 按东、 西、 南、北、 前、 后方位区分, 也是方位村庄。 例如: 后油坊、 前香坊、 后香坊、 二南庄、 河北召村、 侯庄(后庄) 、 刁南庄、 前黄村、 西排、 东排、 前排、 后排、前孟瞳、 后孟瞳、 西辛庄、 东辛庄、 南官庄、 北官庄、 东牟村、 西牟村、 北王庄、 南王庄、 西王庄, 西万庄、 东万庄、 北马前、 北马后, 东马村、 西马村 东孟庄、 西孟庄、 前花园、 后花园、 东言村、 西言村、 东半屯、 西半屯、 北半屯。
方位村庄以方位定名区分, 虽和地理环境村庄有交叉, 但是村庄来历各有不同, 有些村庄来历笔者在其他文章中各有所述, 不宜重复, 现将部分村庄来历呈上, 仅供参考。
部分方位村庄:
前沙岗' 后沙岗又名沙疙瘩, 据查: 明朝村东北角有一沙丘, 因此村位于沙丘之前, 永乐三年( 1405年) 取名前沙岗, 沙丘后为后沙岗。
前响沟' 后响沟据县志记载, 明朝末年, 此村为响沟村。 据考查, 此村西南曾有胡庄村。 据考明隆庆三年( 1569年) 闰六月底, 被洪水淹没, 村中间冲成一条沟, 水大流急, 响声闻于数里之外, 洪水退后, 重建家园, 更名响沟。1958年建大队时, 以沟为界, 故名前、 后响沟村。
后油坊清顺治元年(1644年) , 有一王氏来此开油坊。 村南帝君庙村也有一开油坊者, 因此村居后, 故取名后油坊。
前香坊、 后香房清顺治初年, 此处原是一家制香的作坊, 后制香作坊分成前后两处, 取名前后香坊。
西高才、 东高才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 , 韩氏迁此定居, 名韩庄, 因村基高, 一次闹洪水未被淹没, 改名“高台村” , 后有人说此处风水好, 以后必出人才, 遂改称高材, 1949年简化为“高才” , 为与西高才区分,故名东高才。
南岭踪、 北岭踪南岭踪, 宋代古镇。 据查, 明永乐三年( 1405年) , 从太原府祁县劝农屯迁来田、 肖、 郭三户在此居住, 当时这里有一土山, 土山南边有一村庄, 叫南岭踪, 因此居土山之后的村庄叫北岭踪。
刁南庄据传, 清朝初年, 该村是由刁孝子村迁来的刁姓居民。 因位于刁孝子南边, 故名刁南庄。
河西街据查, 清乾隆年间, 原武城县县城运河西岸的观音街、 石闸街、刘家街三个街市, 统称河西街, 1946年, 将河西街划成建国、 和平、 民主三个自然村(取义是和平民主建国新阶段) , 此为建国村。
东辛庄、 西辛庄据传, 明永乐三年( 1405年) , 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 定村名新庄, 后村落渐大, 此村分为东西两庄, 遂改为东西辛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