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屯村文化》宋淑敏 ——寄庄

228次阅读

共计 58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明初农业生产的快速恢复, 一部分大地主不仅在居住地占有大量土地, 还为了躲避赋稅, 在异地购买土地。 在异地购买土地形成一定居住范围产生的村庄志书称为“寄庄” 。寄庄也成为庄园村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青罕、 刘学庄(刘孝子) 都属武城县辖的“故城寄庄” , 两村间有近8000亩地是德州大户庄园(这个庄园是后来成村的石槽村, 今为石西、 石东村, 《武城县志》 未记庄园名称, 我们权称石槽)

因催科收税的管理权归武城县, 地域属故城县, 故武城县记载为“故城寄庄” , 与古地理属地的变迁有关。 庄园起于明初, 而青罕和刘孝子是在晚一段移民和佃农附籍时居于庄园外围而形成的村庄, 因向武城县纳税, 也称“故城寄庄” 。 青罕、 刘孝子、 石槽其地理位置庄处在官道和官道两侧, 地势较高, 土地肥沃, 便于雇佣、 耕种, 形成寄庄。

通过查阅史书资料初步考证, 在故城这片土地上, 武城县的“寄庄” 形成
的村庄共有8个:

澹村故城寄庄。

刘孝子、刘学庄即故城寄庄。

青罕故城寄庄。

寨子恩县寄庄。

小夏庄恩县寄庄。

前排、 后排、东排、西排恩县寄庄。

白佛寺故城寄庄。

张田村故城寄庄。
《故城县志》 没有对寄庄的记载。由庄园和寄庄产生的村庄共计45个 

庄园与寄庄的扩张, 加快了明清时期战乱地区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由寄庄和庄园演变而来的村庄, 也为故城村庄文化丰富了内容, 加深了村庄文化的内涵, 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