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80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南官庄、 北官庄、 周官庄三个官庄的来历, 与古代兴办义学有关, 主要与明初移民相关。
光绪《故城县志》 记载: “学田在城西一一南官庄, 共小地一顷十六亩五分四厘八毫, 绅士义捐, 以为学校教养之资。 ” 这令我们自然想到南官庄、 北官庄、 周官庄三个村庄的有趣来历。
南官庄位于故城镇西十五里, 南官庄北又有北官庄。 南官庄是现在青罕镇的一个村子,距离青罕只有三里路。 北官庄是现在辛庄乡的一个村子, 距离南官庄六里路。在南北两个官庄中间有周官庄。 三个官庄南北相望, 一畴相隔, 皆因有义学教资土地得名。
官庄的兴起, 与明初大移民紧密相连。 《续文献统考》 卷四十七, 学校一记载: “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十月, 擢监生六十四人为布政使等官。先是天下初定, 北方丧乱之余, 人鲜知学, 尝遣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教各郡, 既而推及他省。 择其壮岁能文者, 为教育等官。 ” 这里的北方, 主要指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是洪武时期移民规模最大的区域, 移民迁入后, 政府组织办学, 与政府组织移民属同样的行为。
明代, 从朝廷到地方有严格的教育制度、 体系。 对于各个州、 府、 县, 每年科举选拔人才也有明确的数额。 女口: 府每年要有一人入贡生; 县两年要有一人入贡生。 州、 府、 县、 乡、 里, 各设学校。 可见, 明代教育已经比较普及。
故城的教育规模是浩大的。 还要归功于历代有识之士的继承与发扬。 故城镇有最早的庙学; 有崇尚大儒、 集大成者的大成殿、 乡贤祠、 名宦祠; 还有集藏书、 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书院、 明伦堂等。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初级、 中级教育体系。 那么, 我们悠悠的思绪真的应该飞得远些、 更远些。 试想, 在物质条件落后的古代, 一个小城镇, 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规模浩大, 绝不是一世之功。
《故城县志》 云: “故城偏僻, 诸建置简陋, 独学宫庙制恢宏合宜, 而志乘于数百年, 礼乐教泽不湮, 兹邑士林之幸也。 ” 可见, 故城教育资源极其完备, 规模宏大。故城,县明中期时的吕恕、 马中锡、 李咨、 孙绪等, 都是那个时期义学培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