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96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兀兰屯, 在今天已经分割成四个村庄。 分别为东南屯、 东北屯、 西北屯、西南屯。 但其起源则众说纷纭。
《故城县志》 认为, 该村为明永乐元年( 1403年) 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孙、张两姓在此落户, 而形成村庄。 也提到“这里是官府屯田之地” 。 显然, 永乐
迁民来此时就有了 “兀兰屯” 的存在。 那么这是什么性质的“屯” 呢?郝金龙先生据《宋史•河渠志》 考证认为, 兀兰屯在北宋时称为“乌禰” ,也是北宋沿庆历黄河北流和熙宁运河的军寨, 永乐迁民命名为兀兰屯。
《宋史》载: “神宗熙宁元年(张两姓在此落户, 而形成村庄。 也提到“这里是官府屯田之地” 。 显然, 永乐迁民来此时就有了 “兀兰屯” 的存在。 那么这是什么性质的“屯” 呢?郝金龙先生据《宋史•河渠志》 考证认为, 兀兰屯在北宋时称为“乌禰” ,也是北宋沿庆历黄河北流和熙宁运河的军寨, 永乐迁民命名为兀兰屯。
《宋史》载: “神宗熙宁元年( 1068年) 六月, 河溢恩州乌栏堤, 又决冀州枣强境, 北注瀛。 七月, 又溢瀛州乐寿境。 帝忧之, 顾问近臣司马光等。 都水监丞李立之请于恩、 冀、 深、 瀛等州, 创生堤三百六十七里以御河” (元•脱脱等《宋史河渠志》 志第四十四河渠一) 。 当时宋朝记载此处的书有《宋会要》 、 《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等, 都提到“兀兰堤” ° 因原记载被后人编辑后岀现错别字,有“乌” 与“鸟” 的错乱, 有“禰” 与“栏” 的错乱, 才使“乌禰” 沉入史书中无人辨知。
“栏” 在《宋会要辑稿》 中写成“禰” , 字义为“连衣裤” 。 “乌禰 的词义应为“黑色连衣裤” , 应该是今“兀兰屯” 的原名。 考察今兀兰屯地层能见唐中后期墓葬, 证明在唐朝这里就是高地, 与西南的大阜屯、 东孟庄一直到武官寨连在一起, 黄河北流在高地东形成河道「 “河溢恩州乌栏堤” 则奏明此处应该有拦截黄河洪水泛滥的“乌栏堤” 。
在宋朝的一次朝会上, 讨论恢套永济渠时, 有人提出“不若开乌栏堤东北至大、 小流港, 横截黄河, 入五股河,复故道, 尤便” (元•脱脱等《宋史河渠志》 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 。 也证明熙宁运河在此通过。 所以说, 兀兰屯同武官寨、 马军寨等“寨” 一样, 设有军队镇守, 名称或为“乌禰寨” ; 北宋灭亡后, 金人仍用这段运河进行漕运入燕京, 仍会驻军守护水上交通要道, 应该称“乌栏谋克” , 即汉文之“乌栏屯'?;再经元朝的百年, 到明初迁民来此, 只有文化传承的口传村名“wu lan”屯 ,即以“兀兰屯” 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