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13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故城县域以“寨” 命名的村庄有四个。
“寨” 的“军” “寨” “铺” 以御辽。 这些“寨” 村都和防御的驻军有关。当属宋朝时的军屯。
1.武官寨的来历
武官寨, 单从字面意义就可以断定, 这里曾经是古代的军事重地, 有武官镇守。 新《故城县志》 载, 洪武年间有武官在此镇守。 郝金龙先生研究认为,明朝只有“卫” “所” “屯” 的军事屯田编制, 没有“寨” 这种军事编制。 不会单独在此设“寨” 。 元朝时期, 这里人极少, 一般也不会有军营。 金朝有军营应该称“猛安” 或“谋克” , 汉名应该称“营” 。 金末元初可能有地方武装在此建“寨” , 但民间武装不会有“武官” , 所以估计是北宋的“武官寨” 。
北宋“寨(县级) ” 是“军” 下“铺” 上的三级防御机构的一级, 北方建有很多“寨” 御辽。 我们很自然的就想起《水浒传》 中的“小李广” 花荣, 他是清
风寨的“武知寨” , 还有一位叫刘高的“文知寨” 。 可想“武官寨” 应是北宋年间的“武知寨” 驻守之地。
北宋熙宁年间的1072年, 在今天的军王庙东, 朝廷在此利用黄河开了运河,沿运河设“寨” 管“铺” , 管护向北运输抗辽的物资。 但新开的运河使用期不
长, 就多次被黄河决口冲毁。 为了向抗辽前线输送军用物资, 在元丰五年沿运河设“寨” 管“铺” , 管护向北运输抗辽的物资。 但新开的运河使用期不长, 就多次被黄河决口冲毁。 为了向抗辽前线输送军用物资, 在元丰五年(1082年) 一次朝会上, 提举河北黄河堤防司言:“ '御河狭隘, 堤防不固, 不足容大河分水, 乞令纲运转入大河, 而闭截徐曲。 '既从之矣。 ”
《宋史》 描述的“大河” 即为黄河, “徐曲” 是位于今临西县的黄河与运河(永济渠) 的交叉处。 也就是说从庆历八年(1048年) 后, 运河被黄河破坏, 军需物资便利用黄河通漕, 沿运输通道都以“军” 护漕, 武官寨应该起源于此时。 所以才选择了熙宁运河西最高的位置建军寨, 从今武官寨第一加油站向正西550米有一个大湾, 湾北侧的高地应该是最早的“武官寨” 。 应属北京(在今大名县) 直辖,但不归地方, 是当时国家十分关注的河道。 北宋黄河北流河道与武官寨的相对位置见406页图4_2
2.李仙寨的来历
关于李仙寨村的来历有两个版本。 一是传说明朝年间,此处有一个穷人叫李拐子, 颇有智慧, 长得很像传说中的铁拐李, 他在此落户后, 人们就把此处命名为李仙寨。 因为一个穷人长得像铁拐李而改变村名, 显然不能成立。
还有一种版本。 传说, 铁拐李游历期间, 看到了这里的大沙土岗子连绵不断, 此处又有一座最大的沙土岗, 于是, 隐瞒身份在此庄为一个大户人家做长
王, 空闲之时便来到村南大沙土岗上修行, 春沐桃花, 秋闻果香, 冬卧白雪。得道成仙, 不知所踪。 后来此庄便叫李仙寨村。 这一版本应该是人们对李仙寨村的一种美好祝福。 不过, 无论哪种版本, 之前叫做“寨” 是一定的, 只是后来改名李仙寨村。 不然, 此村也可以叫李仙村、 李仙庄或者李仙屯,何必叫做 李仙寨村呢? 李仙寨村地处故城东北高地, 又临沙河, 古代军营驻地多设置在这样的地方。
以郝金龙先生的“北宋北京(大名府) 护漕军寨” 之说应该是宋皇祐年间( 1049—1053年) 所建护漕之军“寨” , 在黄河南侧。 后被黄河冲毁, 再迁于
丁家寨设“寨” 。
3. 丁家寨(丁庄) 的来历
丁家寨(现在的丁庄) 是县志记载的村庄。 《故城县志•卷五》 记载: “丁忘龙坯O家寨, 在县北二十里, 元末居民鲜少, 茂林蔽天, 警犬害人, 丁氏父子设机阱取之, 因即其地护屋烧炭自给, 遗址尚存。 ” 依县志之言, 并无“寨” 的意思
以郝金龙先生“北宋北京(大名府) 护漕军寨” 之说, 丁家寨也是北宋沿黄河北流的军寨。 黄河在此泛滥到金朝统治的泰和年间( 1201—1208年) 才彻底断流。 其间黄河发生多次变故。 一是1056年“河决李村口(在南岭踪东) ” ;二是1068年商胡决口堵塞;三是元丰北流和元符北流的形成。 故城县一直是行洪区和蓄洪区。 但作为运输河道, 从1053年始到1057年, 后黄河运道即离开丁家寨迁到马军寨。 所以, 确定丁家寨作为军寨从1057年裁撤。 对于县志记载的起源传说应是后话。
4. 马军寨的来历
马军寨位于清凉江以东。 据传: 战国时期, 赵国兵马常驻此村, 为军事重地。 与马军寨相邻的汉前古村有董学村、 西京村、 东京村、 朱往驿村。 经过对此村的实地考察, 可以断定, 这里曾是绛水(漳水) 、 张甲河(西汉黄河) 、北宋黄河北流泛滥的区域, 战国和汉前的古老村庄应该在地下。
经郝金龙先生考证: 北宋时的1057年, 北流黄河主流经此, 当时宋辽边界紧张, 永济渠被湮塞, 为确保前线将士的供应, 曾冒漕船翻沉的危险用黄河行漕。 护漕军属北京(大名府) 直辖, 用黄河北流行漕期间在此设“寨” 护漕,而依马姓“知寨” 而名“马军寨” 也在情理之中。 果如是, 红巾军起义, 民人树栅护寨, 是有马军寨的后话。 所以, 马军寨应是军屯演变而来的村庄。
5. 吴家寨(高行杖)
《武城县志》 将张盈屯记载在吴家寨, 张盈屯(在明初十屯中讨论) 系明永乐时德卫之屯, 而吴家寨系北宋时期的护漕军寨。 北宋庆历八年( 1048年)黄河北流冲毁永济渠, 向北运送抗辽边境物资只能靠黃河行漕, 因水大浪急时常导致翻船沉货, 所以到1072年再开新运河, 老武城之西仍然利用永济渠故道为新运河, 沿河设军寨。 根据已知的沿北宋漕运线路的军寨间隔判断, 吴家寨应在大辛庄村、 于姑屯间。 今天已无村庄比照, 大约在高行杖村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