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3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营” 的意义是军队驻扎的地方, 借指按编制集体生活的地方。 故城县以"营” 命名的村庄有: 前土营、 后土营、 罗小营、 曹桑营、 丞相营、 王桑营、后营、 太子营(南太子营、 北太子营、 东太子营) 、 高小营。
1. 前、 后土营的来历
以“营” 为名的村庄溯其历史, 最晚是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 曹魏王朝在北方大兴屯田政策。 当时, 曹操有十万军队投入屯田, 多以营为单位, 一营六
十人, 沿河建营军垦, 既便于灌溉、 养兵富国, 又繁荣地方经济, 也便于水运。设军屯的同时也建立了不少民屯。
在今故城县三郎乡的西南方向, 有土营村、 后土营村。 关于这两个村庄的来历, 《故城县志》 这样解释: 据出土碾磨、 锅灶遗址考证, 春秋战国时代,此地驻扎过军队。 共建前、 后、 东、 西四个土营,现只有两个土营。 经我们考证, 两个土营村, 不仅是军屯演变而来的村庄, 而且, 还是故城县最古老的村庄之一。 这两个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两个土营的来历和清凉江紧密相关。 清凉江是故城地域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和经济文化繁荣的发源地。 清凉江即古清河。 谭其鑲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
名图》 中所记载的这条河流的图示标志是战国时期。 后又多次改变水源地, 为漳河、 黄河所侵, 三国时开为运河。 前、 后土营位于清凉江和高鸡泊之间, 这里自古就是一块沿江环湖的条状高地。 古时候在此建土营驻扎军队生活非常方便。
前后土营在故城县的清凉江东岸, 那么《故城县志》 没有定位的东西土营在哪里呢?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在清凉江西岸, 枣强地界, 有古漳营头、大横头两个村庄, 这两个村庄应是另外两个土营, 也可以这样说, 四个土营应是沿江两岸各自设立两个土营。在故城县清凉江东岸高地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这两个营垒为依托, 以良好的地理位置为生存条件, 先后所建立起来的村庄决不止几个军事营垒, 还一定存在其他古村落。 只是被历史的尘沙所湮灭, 没有留下任何信息罢了北方大兴屯田政策。 当时, 曹操有十万军队投入屯田, 多以营为单位, 一营六十人, 沿河建营军垦, 既便于灌溉、 养兵富国, 又繁荣地方经济, 也便于水运。设军屯的同时也建立了不少民屯。
在今故城县三郎乡的西南方向, 有土营村、 后土营村。 关于这两个村庄的来历, 《故城县志》 这样解释: 据出土碾磨、 锅灶遗址考证, 春秋战国时代,此地驻扎过军队。 共建前、 后、 东、 西四个土营,现只有两个土营。 经我们考证, 两个土营村, 不仅是军屯演变而来的村庄, 而且, 还是故城县最古老的村庄之一。 这两个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两个土营的来历和清凉江紧密相关。 清凉江是故城地域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和经济文化繁荣的发源地。 清凉江即古清河。
谭其鑲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名图》 中所记载的这条河流的图示标志是战国时期。 后又多次改变水源地, 为漳河、 黄河所侵, 三国时开为运河。 前、 后土营位于清凉江和高鸡泊之间, 这里自古就是一块沿江环湖的条状高地。 古时候在此建土营驻扎军队生活非常方便。 前后土营在故城县的清凉江东岸, 那么《故城县志》 没有定位的东西土营在哪里呢?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在清凉江西岸, 枣强地界, 有古漳营头、大横头两个村庄, 这两个村庄应是另外两个土营, 也可以这样说, 四个土营应是沿江两岸各自设立两个土营。
在故城县清凉江东岸高地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这两个营垒为依托, 以良好的地理位置为生存条件, 先后所建立起来的村庄决不止几个军事营垒, 还一定存在其他古村落。 只是被历史的尘沙所湮灭, 没有留下任何信息罢了 。
2. 窦建德所建军事基地而命名的村庄
窦建德(573—621年)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今河北故城人。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 因协助孙安祖起义全家被杀。 随即投靠高鸡泊起义军。 因治军有方,连年获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称夏王, 改元五凤。 武德四年战败被俘,被害于长安。 故城后人为纪念这位起义领袖, 把他在故城生活和战斗过的村庄,都以他的故事命名。
窦堡店的来历: 窦堡店曾是窦建德起兵漳南的军事营堡。 那时, 窦建德曾移窦氏家族在此防守, 与赵鲁村、 漳南组成“倚角之势” 。 应是窦建德的防御之城堡。
太子营的来历: 《新唐书》 、 《旧唐书》 及一些资料记载, 窦建德有义子, 窦建德称王后, 其义子统领的军队一直驻军大后方。 人们把太子驻扎的村庄起名太子营, 太子营村由此得名。 随着历史的变迁, 太子营演变为今天的西北化村、 中北化村、 新化村、 东化村四个村庄。
高小营村的来历: 该村曾是窦建德军队驻扎过的地方, 后因高姓迁入,村名更改为高小营。
因窦建德起义而命名的村庄共23个: 孙务、 王务、 孟务、 贾务、 于务、 李务(起义军办理信件的地方) ; 大寒布、 小寒布(供给给养的村庄) 、 大马坊村、 小马坊村(为起义军战马饲养处) 、 周鸭鹅村、 李鸭鹅村、 刘鸭鹅村(家禽养殖处) 、 北獐鹿村、 南獐鹿村、 杨獐鹿村、 鹿豕村(肉食生产基地) 。 与窦建德有关的营寨见404页图4—1
3.故城县东部诸篁营” 的来历
罗小营、丞相营、 曹桑营、 王桑营、 后营五个村庄的来历
故城东夏庄自古就是地势较高的地域, 洪水少泛滥波及, 存在着故城早期文明。 从这个区域挖掘出土的现存文物来判断, 这里的人类文明在西汉以前。
经郝金龙先生考证, 此地是《汉志》 河和定王河的交汇处, 此流域时间可追溯到汉前时期。 可见, 四个“营” 村和前后土营一样, 早期为军队营垒, 后来演变成故城早期村庄, 属于军屯。
杨坞村的来历
历史上, 此村地域属于德州辖制。 《德州志》 记载: “杨坞” 实为“阳坞” 。河之北为“阳” , 营居为“坞” 。 至正十八年(1358年) 丞相也速屯兵于阳坞作为副营, 其屯兵大营为丞相营。 根据此记载, 查阅“坞” 字: “小障蔽物,防卫用的小堡。 亦称'庫城'。 ” 从杨坞村地理位置来看, 这里自古就是地势较高的地方。 历史上, 因运河的缘故德州与故城毗邻区域确属战略要地, 所以说, 杨坞村古为军事堡垒, 是军屯演变而来的村庄。
图4—1与窦德德有关的营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