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91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村名, 不仅是一个村庄的称呼, 更是人们心目中家乡的概念符号, 人类代代相袭的根源所在, 也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故城县
的村庄来历作以简要考证。 主要目的, 就是面对当前和今后不断涌起的移民现象,给一些村庄的名字挖掘出其蕴含的特定含义,让移居他乡的游子们不忘家
乡, 传承后人。
一、 故城县历史时期内聚落地
我们总在说“我的家乡历史悠久, 文化绵长” , 这叫定性描述。 到底有多么悠久, 需定量描述人的聚落形成的年代。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还包括与居住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 包括居住、 生活、 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房屋和场所; 还有最重要的则是生产设施, 对农户而言生产设施最主要的是土地和水源。 要得出先民的聚落证据并非易事, 尤其是故城县这片黄河淤积地带, 晚近的可通过出土考得, 更早的人类活动只靠古籍的记载了。
郝金龙先生另辟蹊径, 通过对故城县附近的河渠形成土层的考察, 古城所在高地的考证, 古迹通过古籍史载的辩证, 得岀结论。 在远古时代, 故城县这
片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见本书《河渠篇》 ) , 当时的村庄名称, 居民的延续,我们不能得到具体资料, 但通过这片土地上曾有的古城能知道曾经的繁华。 所以早期先民活动只能称“聚落” , 而不能具体到村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 故城大地上曾有五个条带状的高阜区。 这五个高阜区,就是古代先民的居住地。 分述如下:
(一) 大陆泽” 条带
故城县西北部今房庄、 三朗一线是《禹贡》 河时期形成的陆地, 位于大陆泽的东部或是钩盘河与鬲津河间的高地, 我们权称“大陆泽高地” 。 在战国到
西汉前期就有先民生息, 西汉时属人口密集区, 汉初曾设过“四个侯国” , 有复阳, 位置在今饶阳店镇杨辛庄北; 枣强, 在清凉江西侧倘村附近; 广川, 在今景县广川镇附近; 历县, 在景县青兰之南。 有三国时曹魏所开运河在清凉江一线通过, 故城县最古老的村庄, 如“五桁头” 、 “土营” 、 “三老” 都位于这一条带上。 饶阳店镇北的刘辛庄村, 我们至今能见残存的“鳏堤” 。 “鳏” ,传说是夏禹的父亲。 以“堵” 的方法治河, 所以有好多地方的古堤都以“鳏堤”命名, 故城的鳏堤记载于《读史方域纪要》 中, 应是宋朝在“鳏堤” 遗址上所筑的古堤
(二) '‘鬲津河” 条带
《禹贡》 河时期, 大陆泽北播为“九河” , 分流入海。 有说实有九条河,即徒骇、 太史、 马颊、 覆釜、 胡苏、 简、 洁、 句盘、 鬲(li)津。 近现代多认为“九”是中国数字的极数, 不一定表示仅有九条河, 应该有很多伸向渤海的入海河流。
古籍中的“有鬲(淇) 氏” 部落, 传说在今德州附近。 夏的一个贤臣靡逃到有鬲氏部落。 后来德州南噌设“鬲(go)县” , 其高地在原武城县运西中部。 有“三行杖、 五庙上、 七里村、 八段庄(在清河县) ” 。 在县境西南端从军屯、西半屯、 武官寨、 郑口南, 再到武城县漳南镇, 东北到故城镇, 再东到德州南,也是《禹贡》 河时期造就的高阜区, 其相伴的洼地, 我们称其为“鬲津河” 。
在故城镇, 有西汉末曾称“胥陵” (西汉末王莽篡汉改称, 把设于今故城镇的东阳侯国改称为“胥陵” ) 的东阳侯国; 西半屯镇盐厂村有过夏朝封国和战国
东武城; 军屯镇有东汉时的陵乡县。 一直到今天仍有十七个称为“屯” 的由军屯和民屯居于此条带上
(三) “周定王河"条带
周定王五年(前602, —说前463年) , 黄河有一次大徙, 在郑口以南沿运河一线的“高庄、 蔡庄、 庞堂、 曹寺、 辛堤” ; 在郑口以北, 略行青罕、 辛庄、里老一线。 我们把这次黄河留下的河道称为“周定王河” 。 在其相伴的高地上, 在郑口南高庄之东有过汉东阳侯国。 里老乡一部曾属西汉蓿侯国。 这一条状高地,金、 元由于大运河的拉动,成了故城县最繁华地带。
(四) "《汉志》 河” 条带
夏庄镇的部分地带属《汉志》 河。 是班固《汉书。 沟池志》 中描述的黄河故道, 是历史上最早的黄河故道。 早于《禹贡》 河, 过今Lil东平原县, 过德州向北到东光县西。 土层显示系北宋黄河未淹没处, 我们称其为“ 《汉志》 河高地” 。 因大运河和德州卫的拉动也成了故城县明清以来的喧闹区域。
(五) 坷长甲河一漳河"条带
在今清凉江沿线的“五方、 六尧、 四儒林、 两百尺(桥上) ” , 属张甲河、漳河淤积高地。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黄河决口于馆陶, 形成“屯氏河” , 屯氏河又分出许多河道称“屯氏别河” , 一支屯氏别河与原张甲河对接, 仍称张甲河。 北接“大陆泽高地” , 我们称其为“张甲河一漳河高地” 。 三国时曹操
开“白沟一清河” 后一度形成繁华地带。 从沿线多个村庄附近分布在耕地中密集的砖、 瓦、 陶、 瓷片, 都在传达先民留下的信息。 明移民时仍有先民居住,属武城县, 先称“治平乡” , 后为“治下里” 的诸村。
上述五个条带在故城县的区域,详见叶景涛先生在《故城县移民探源》 故城县历史高阜区图, 即本书519页图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