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98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燕赵都市报》 在2010年2月22日报道故城县发现一尊距今上千年四面皆有释迦牟尼像的罕见佛像和石碑。 石碑上的文字记载立碑时间为“大唐龙朔三年(663年) ” 。 专家称, 根据佛像释迦牟尼像的头饰看, 佛像应属于唐朝前期或之前的。
故城县在周辛庄发现重量级文物“四面佛幢” (本文简称佛幢) , 引起故城县不小的震动, 也引起故城吧的热议。 周辛庄的百姓对佛的灵性也深信不移,访问村民时也能感觉到人们深信本村就是四面佛幢的故地。本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考证历史的未知是还原历史的真实” 的精神。踌躇再三还是应还原历史的真实。 本文有不敬之处, 希村民和与此事有关的先生们谅解!
—、佛幢出土地三疑
与佛幢一起出土的“墓志铭” 肯定是唐朝的, 毫无异议, 但用墓志铭推测佛幢的年代没有意义。 没有墓穴、 尸骨、 陪葬物的墓志铭只是一块记事的石头。如果在历史时期内的某年有人将其运到周辛庄, 今人得到后就相当然地认为出土地就是唐墓, 肯定是错误的吧! 一疑也!一个坟中之物和一个庙中之物不可能在一起, 偏偏这两件在一起, 墓哇?庙哇? 二疑也!郑口以西的唐朝土层深度应不少于今天地平下6米,从出土地的图片看显然达不到这一深度, 实地估测深度约3.5米, 三疑也 鉴于以上三个疑点, 走访了周辛庄并查看了地形。
二、 佛幢出土地周辛庄起源
周辛庄是老故城县最晚被确认的村庄之一, 虽然传说此处在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 是大坛村周世选儿子的佃户庄, 取名周新庄, 但正式资料显示一直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的《故城县志》 仍未将周辛庄列入村庄名录中。
按: 请朝有一种村庄的农户是不纳赋(农业税丿的, 名之为寄庄户, 即以土地丸户的佃户为名, 像裔几年的人口田拿“三提五统” 出义务工, 而承包田只拿少量承包费一样, 寄庄户种的地相当子承包田, 只向丸户交纳少量救食,丸户的近门当支和开芫的关糸户可能不交租。 寻庄户没有“户口” , 不向政府
缴稅血不出义务工。 还有一种遊赋的方法与当时故城县、 武城县、 德州卫所土地交错穿插有关, 徳卫来收赋税就说是种的坎城县的土地, 故城县来收赋稅就说是种的徳卫的土地, 附近的红庙村多是后一种, 周辛庄的两种都有。
明隆庆元年(1567年) 是周世选儿子来坛村居住并向西圈地占田的年代,不是周辛庄建立村庄的年代, 此处有佃农居住也是季节性的。 清朝建国后虽然周家失去特权, 周辛庄应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祖先来自于故城镇的周庄以东, 并与坛村周家关系密切, 依托周家大户应是合理的, 新迁入者或靠与周家的关系或靠故城、 德卫、 武城的隶属的“金三角” 模棱两可生存。 周辛庄有常住村民应在清朝初年(1650年代) o 一直到光绪年间(1875—1909年) 的中期才正式被故城县承认为纳皇粮国税的村庄。
经过周辛庄历史的分析看来, 在明、 清没有建庙的条件, 也就是说佛幢不是今居民的直系祖先的供奉神。 既然不是明、 清时期庙堂之物, 就要考察是否被北宋庆历后黄河所掩埋的古庙或古墓。
三、 周辛庄的古地理
任何文献资料不会有周辛庄古地理的描述, 现在也没有大坑剖面作参考,所以我们只能从其周边地理来合理地推度。距周辛庄东南4公里的东北屯村(兀兰屯之一) 的取土坑在地平下近7米才是唐末地平面(下页图3—24,西北屯村南北坑) ; 距周辛庄正西1.3公里 黄官屯东的废砖厂, 有一取土坑距地平6米深, 仍然是宋黄河的淤积层(317页图3—25,黄官屯东) , 未见唐朝土层。 而佛幢出土地的大湾大约4米深,佛幢坐落的底层距地平面大约3.5米左右(317页图3—26) o据兀兰屯和黄官屯的土层估计, 周辛庄的北宋土层的底部应该不少于地平下6米, 显然周辛庄佛幢坐落在北宋淤土之中, 而不在北宋土层之下。 所以断定不是宋时所埋, 当然也不是唐朝的庙宇所在地。
按: 故城具的地面波枱嵩主要原因是黄河的決积, 第一阶段记载是周走王五年602年或< 463年丿, 黄河今运河流过, 战国时期才有筑堤, 故城县的丸部分在行洪区内, 有逆河(诲水倒藻丿存淮_。 第二阶段是汉武帝肘期, 其中公元1109年的屯氏决□对本地彩响最丸, 有屯氏别河的绎幕支过“东大洼” ;
有屯氏别河的张甲河过“五榜头” ,都有水入今周辛庄周囲。 在这一阶段的土爰下是西汉前期文物。 第三阶段是北宋庆历入年C1048年丿后黄何的商胡决口,断续21年, 是坎城县土层垫嵩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全县都受影响, 后期在赵 行南, 郑口西, 流过里老西。 階唐丈物都蛊这阶段的土层下。 地表的一采多土层各乡镇羞别很火, 多是运河几十次在不同住置决口形成。 因对运阿决口史载记录不全,短期內难以厘请。据周辛庄年长的村民介绍, 在60年前这儿就是一个大湾, 深有两米多, 面积比现在大得多, 近些年湾周边垫宅子才缩小成现在的样子, 据此看来大湾是周辛庄立村(1650年代) 后的公共取土坑。 佛幢仅有一米多的覆土, 小面积深坑淤积多是多年坑周的自然淤积, 不与外来土有关。 所以推定佛幢在清朝中期以后才被放入大湾中, 并不是固有之物。显然佛幢应该另有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