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67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运河与郑家渡口的形成
根据光绪《故城县志》的运河图,即本文228页图2—20和google地图显示的旧河道痕迹进行比对,恢复了郑口附近清代的河道轨迹图,即236页图2—22。在 今天也只能大概到光绪年,明、元是何流径也只能以此来估计了!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断流,故城县域向西的北路、西路的陆路业已 形成,高鸡泊的干涸当有一个过渡期,但摆渡生意则进入惨淡期,到金泰和五 年(1205年)卫运河开通(卫河应在1195—1196年就到了郑口),为高鸡泊西 的“渡船”提供生存的机遇,东南迁十四里到金卫河再开船渡就顺理成章了!
根据今太兴镇是由太平街和兴隆街的合称,证明原太兴镇大队东的二道街和三道街乃初始“郑家渡口”西侧的人口密集区,应是明末故城县的郑家镇或 郑镇;“郑家渡口” (渡口名)在剧场向东的育红街东端光绪年河道上,初始 为郑家渡口(渡口名),对应于郑镇即《武城县志》上说的“郑镇口” (渡口 名);河道东侧在乾隆年间(1736年后)武城称河圈居民区为“郑镇口”,称河西的“郑镇”为“郑镇口河西街”。
到道光年间(1821年后)以主河道为故、武界,郑镇得到迅速发展,到光绪年就发展成与县城齐名的城镇,已经是辖有 四个“里”的郑镇,由县丞直接管理。河东的“郑镇口”也成了 “郑镇口镇”, 但称“郑口镇”,仍由武城县的唐留里管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武 城县乡土志》说:“郑口镇在县治西北五十里,与直隶故城交界,南通汴省, 北达天津为直(隶)省由卫河入武境第一码头。商贾云集,行旅络绎。地方亦 极繁富,诚为一大市镇。”〔"I]看来河西、河东的郑口镇在清末仍是比翼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