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丙子,河决澧州商胡埽。“商胡决自魏之北,至恩、冀、乾宁入于海,是谓北流。”[彳44〕“至於武城,遂贯御河,历冀(包括景县)、瀛(河间,包括献县)二州之域,抵乾宁军(青县),南达於海。” 05]从这段史载能看出商胡(今濮阳贾昌湖)在御河以南,决口后东北流到大名府(属魏州地)东,再东北过今馆陶东,再东北到今临西尖冢东,交叉过今卫河,北到宋临清(今临西)和今临清西的今临西县境,东北到今临西县的汪江村和今临清县汪江村界穿过今运河,于今临清北界和夏津南界的师堤、马堤、杜堤村南,向东入夏津县(时属大名府)。一直到今武城县西南的老城镇东17里才贯穿御河,此老城是北宋后期的武城县,但不是庆历北流时的武城县,老城在庆历北流时武城县东十五里的东流村(属恩州武城县)。《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标注的即上述流路,通过卫星地图观察,从大名县东一直到老城东这条流路还能较为清晰地展现,再结合小区域的实地考察,这一段流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据此可断定在武城县以南庆历北流没有贯穿当时御河,而是在今武城县的前后王庄东穿过御河后再向北,于甲马营穿过今运河到故城县高庄,在曹官屯西北而绝迹。
宋黄河在东汉后已有千年的安流,河床淤高到高于《汉志》河〔2购,亦高于屯氏河[2洌时形成的漫滩高地,故而于贝丘高地a]和广丘〔249]高地间于今临清北进入今夏津县,并于屯氏河主道之西入恩州武城县,斯时历亭县东还有北宋前期筑的防黄河向西决口的陈公堤,而在远离黄河的高地上筑的“遥堤”,武城人认为是“陈公堤”〔2河。使庆历北流不能在此地向东,只有小径流的永济渠能流出,时间不长就被淤塞,实地考察发现,在今武城东南的高庄村即以淤塞;这是北宋庆历北流以东的古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而自今临清向北的运河应该是周定王河时所形成的高地,包括贝丘和广丘,一直到景县南。向东有屯氏河、《汉志》河、遥堤的阻隔,向西有定王河高地的阻隔,北流应潴留于武城、历亭而成泽国,到现代仍有泄洪区一一恩县洼。也应是这次北流一直不入海的原因之一。注满洪水后在今武城甲马营向西北冲决,进入今故城境内的隋唐高鸡泊洼地,故城县南北大部积水,最深处可达10多米,最后在故城县李仙寨东北决出向东北入今景县,再贯永济渠。
根据司马光日记“先是,永济河自武城东趋永静军(东光),后为黄河所截,北趋长芦泊(今沧州市)。前骞又为黄河所阑,会地震,李村口决,北趋五千渠” 01]考定,在嘉祐二年(1057年)有 一次地震,因永济渠一线北流淤塞,导致在故城县有一次黄河改道,才在“李村口”北决过枣强旧县村东再向北入“五千渠”。北决后才出现“乌禰堤”、“枣强埽” “乐寿境”的记载。在故城县的流向、流路、变易时间请参见64页《北宋庆历黄河北流》篇。《宋史》记载在熙宁六年(1073年)十二月“先是,沧州北三堂等塘淙,为黄河所注,其后河改而淙塞。程昉〔252〕尝请开琵琶湾引河,而不成”中的琵琶湾即指故城县东北界(在故城县皮婆屯),琵琶湾与高鸡泊有沙河连接。琵琶湾在黄河改道后四年的熙宁六年( 1073年)时还有积水,程昉想通过永济渠引水灌沧州被黄河淤积的塘泊,防止辽国从此处入侵。看来从低处向高处的永济渠引水未获成功。庆历北流在故城域的改易如79页图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