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6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北京(今大名县)、恩、冀、德、博是北宋时期的富饶之地,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的商胡决口泛滥就在这一地区。失去了这些税赋、纳粮大户,对北宋的经济打击是很大的。为防止大量灾民流亡到北京(今大名)出现动乱,朝廷连续几年又花费大量财物来赈灾。黄河对御河(运河)通道的破坏,使得抗辽前线物资供应紧张又如雪上加霜,北宋政府曾几次堵塞北流又几次冲开,更加重了河患灾区的灾难。当时的故城县就处在这水深火热之中
北宋皇朝歌舞升平的背后就是黄河的泛滥,连年的河役、税赋才使临河不受灾的州郡不得安宁,因饥饿、贫困又导致故城县周围的农民起义,起义中心地区在今清河县,史称“王则起义”。庆历八年( 1048年)四月被文彦博镇压,罗贯中写的谎诞小说《三遂平妖传》就是描写这次起义(有人说是其师傅施耐庵所著),描写的故事情节荒诞,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描写并不一定谎诞。这次的镇压杀死漳南、武城、夏津人不在少数(官方历史不会讲,皇帝施恩“贝州”改为“恩州”)。到这年的六月份就是黄河的决口,直冲恩州武城县和漳南县,武城县除南部外普遍受灾,漳南县只有青罕到辛庄李仙寨一线东南的人口有存留外,以西的人口基本灭绝。恩州城当时在今清河县城西,辖有五县,为清河、清阳、武城、历亭、漳
南。灾(水灾和兵灾)后的至和元年( 1054年)将清阳县划归清河县,将漳南县打了 “劈柴”,今郑口向北到窦堡店一线之东划归历亭县,此线以西划归武城县,从《元丰九域志》“武城(州东五十里,四乡,饶阳、领宗、窦保、旧县四镇。)” 看,能看出四镇,饶阳店、岭踪、窦堡店都以镇为武城所属,上文“旧县”是武城的旧县,在今军屯的王行杖村,熙宁十年(1077年)羊角旋风将县城摧毁后,遂东迁10余里到东流村,即今武城县的老城镇的河圈内,庆历八年(1048年)发大水时武城县城仍在王行杖村。“历亭(州东九十里。
四乡。安乐、杨村、礼固、漳南四镇)。”〔网宋历亭县在今武城县旧城东的高庄附近,安乐在今四女寺附近,礼固在武城县东北的李古寺村,漳南在郑口东南的武城县漳南镇村,这时郑口向东北的几个乡镇划归历亭县。
在西汉以前有好多县是“侯国”,“国民”只对“侯”的“家”交赋税就行了,到宋朝就向国家交赋税了,最底限也要养活县政府机构,当这个县没有能力向国家交税时也就到了生命的最后。北宋至和元¥( 1054年)漳南县之所以被“打劈柴”就属这种情况!漳南县的县城无论是在今故城镇还是在漳南镇都是一个小县,小县能在一个国家立足建置成县,表明其人口稠密、经济繁荣,能养起整个县的“上层建筑”还对皇朝有所贡献,那就是了不起的县,能看出故城县当年富饶的直接物证也只能是“瓷片” 了!从辛庄乡北官庄所埋的村庄
来看自唐朝以来漳南县就是繁荣富庶之地。,(见66页图1—17)
入宋后黄河遂改隋唐以来的安流状态,灾害频发,使北宋朝野疲于应付。河决以后黄河向北怎么泛滥?灾情多大?损失多大?没有记载。从河决后几年的救灾和流民情况分析,这次灾难是北宋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灾害。北宋政府对河决是相当重视的,对这次决口商胡后的第三天,朝廷就派员对决口地进行视察,得出“商胡水口见阔五百五十七步”口⑸的决口数据,再往北灾害是什么样,由于没有第一手资料,就成了历史谜案。用翰林学士欧阳修奏疏曰,“河北自恩州用兵(镇压王则起义)之后,继以凶年,人户流亡,十失八九。数年以来,人稍归复,然死亡之余,所存者几,疮痍未敛,物力未完” 口⑹;用判大名府贾昌朝言,“自横城决,财利耗半;商胡之败,十失其八九”〔切,能见商胡決口对北宋的影响,也能想象出这次黄河泛滥给漳南县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