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江源流考》清河 郝金龙

324次阅读

共计 107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能追溯的清凉江最远的历史是清河。 清河和清水在有记载的历史中并不是一回事, 本文只讨论清河。 《战国策》 中就有齐、 赵间以清河为界的记载,时限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 《禹贡》 河行流时, 太行山东出之水都入黄河, 沿《禹贡》 河向北入海。 《禹贡》 河断流后, 漳河水仍沿黄河故道北流。 漳河以南的太行山水, 如清水、 淇水、 疽水、 荡水等终有所归, 汇而行漳河以南的《禹贡》 河故道, 一改《禹贡》 河的浊河状态, 才被称为清河。 谭其骥在《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早有论述本人在《屯氏河流径考》 中有一个推定, 即今大运河临清到故城县乃周定王河(前602年或前463年)定王河道与今运河的不同点在于,定王河自郑口镇东离开今运河东北向去景县南,沿定王河有黄河漫滩高地。 《禹贡》 河在太行山东形成一条黄河漫滩高地。 绛河应是禹河的九河分流时沿古漳河的河道,沿今南宫、 枣强、 广川到景县南, 即今故城县北界亦有黄河漫滩高地。 则战国时期的清河就被限定在定王河之西和漳河之东东北流。 清河具体流径在汉前没有文献记载下来,估计应沿清凉江一线行流。  

一、清河过清阳县南

到西汉有清阳的记载, 山南水北为阳论, 西汉初年的清河过清阳城之南。 汉清阳在今清河县城东谢炉镇刁楼庄附近。到汉元封二年(前109年) 有屯氏别河对清河之扰, 但对广宗县之南的清河没有多大扰动, 只有屯氏别河的东阳分支在清阳县的分流, 才将清阳县的清河搞乱, 以致到北魏郦道元时清河才过清阳县之西。西汉的张甲河在信成县对清河有乱流, 但过信成后又直线向东北, 一直到故城县饶阳店镇的冷高常村西才与清河交叉。 据此推测在西汉屯氏河期间清河只有清阳县前后的小变动, 大流径变动不大。 东汉黄河南移后, 清河流径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二、清河、 白沟、 淇水通称

到东汉末曹操开白沟以通漕运, 借以征乌桓, 显然由荡、 疽水汇聚的清河是不能承载战船的, 所以才有遏淇水入白沟的记载, 按当时的生产力而言肯定是沟通现成的沟壑再与荡水和疽水连接, 内黄县南的白沟应该与《战国策》中的清河流径差异不大。 到近世有人推断白沟即《禹贡》 河故道。 到桑钦的《水经》 记载淇水过内黄县南, 为白沟, 曲从县东北, 与疽水合, 又东北。 过馆陶县北。 又东北过清渊县西。 又东北过广宗县(威县方家营乡) 东, 为清河。又东北过东武城县(在盐厂村) 西。 又东北过广川县(枣强县旧县村) 东。 又东过蓿县(景县南胡庄村) 南网时, 应该是在曹操开白沟后不久。 从桑钦的描述看与疽水合即疽水入白沟处, 从此处离开《禹贡》 河故道再接《战国策》 之清河, 淇水、 白沟、 清河乃一河三称。 故而知之, 故城县缘西界之清凉江, 到三国之初仍然是历史上的过清阳的清河  


《清凉江源流考》清河 郝金龙

《清凉江源流考》清河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