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江源流考》清凉江 郝金龙

523次阅读

共计 12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故城县西界有一条清凉江,1965-1966年开挖,1975-1976年扩建的排涝河道。 然而对清凉江历史的解读上则歧义颇大。 有西沙河、 清凉江、 清洋江、 清阳江、 黄路河、 黄卢河、 索卢河、 枯河等称呼。 清凉江、 清洋江、 清阳江之称呼, 虽然音近, 则解读不同, 朱元璋乘船由清凉江北巡, 有朱往驿为明初清凉江之证。 漳河浑浊, 一夜变清, 为清洋江之证。 水过古清阳王国,以国为名乃清阳江之证。 有黄路河、 黄泸河的称呼, 虽字不同但解读一致, 清凉江乃黄河北流通过时留下的河道, 北流过后又出现一河两称的局面, 即武城县(今故城县南部) 称黄卢河, 故城县(今故城县北部) 则称索卢河、 枯河。但古地理学家则又有着漳河、 清河、 淇水、 疽水种种不同的解读依据。 那么清凉江的历史径流到底如何呢? 本文将以历史时期内缘故城县界的清凉江的来龙去脉做一考证。
清凉江

隋唐时期过今故城县西界的漳河被北宋黄河北流侵占, 1048年一直到金朝初年有80年, 即使有逃难的原居民回迁, 也都已是孙子之辈, 再经金、 元的战乱, 到明初仅有少量原居民存在。 金初黄河南徙后留下的河道并没有官方名称, 当地居民也不知什么漳河、 清河之类, 只知道是遍地黄沙的沙河, 至今老武城人仍称清凉江为西沙河, 称清凉江西枣强、 南宫、 清河县的人为沙河西里的, 因将音发成[manr],将幼童称羔儿, 易与老武城人分别。 这种语言文化的不同, 就标志着地理隔绝的久远。 所以在故城县口传历史中"西沙河” ,是清凉江自北宋北流结束后就有的当地称呼。 徽、 钦二帝北狩之年对黄河疏于治理, 黄河北流冲开御河沿今清凉江向北, 冲毁临清(当时在临西县) 、 枣强, 有史志记载为证。当明朝中期编县志之风大起时, 因古冀州之域遍地皆有沙河(黄河遗迹) ” ,各县县志都将沙河冠以不同的名称, 算是当地的官名.黄路河、 黄泸河、 潢卢河、 索泸河、 清洋江、 清阳江等便应运而生。 譬如: 过老武城县境有三条沙河, 过其东境的有前文考定的屯氏河, 当时不知其为何名, 《嘉靖武城县志》 定其名曰东沙河; 在甲马营向南一直到夏津境也有一条大沙河, 当时不知道是庆历黄河北流河道, 定其名西沙河; 当然不能再称明朝武城西境的为西沙河, 所以笔者认为到此时才有明武城西境的黄路河(黄河的过路河) 之名。 以河源而言, 金朝清凉江起于古清阳县, 称清阳江比较合理,清洋江、 清阳江乃音转之故也。

今天所见之清凉江是在1966年的河道基础上, 1975年冬到1976年春扩挖的输水排泄河道〕 , 自曲周县安寨村起至威县牛家寨称老沙河, 再经威县、清河、 南宫、 故城、 枣强、 武邑、 景县、 阜城、 交河9,全长249公里。 牛家寨至交河县三岔河为清凉江, 故城西界正当清凉江之冲。 自清河县军营和南宫市北赞固村进入故城县境, 由贾庄沿故城县西部边界, 经军屯、 西半屯、 武官寨、 饶阳店、 三朗五乡, 至朱往驿村入枣强县和景县。 县内流程38.3公里。新开清凉江河道在北宋北流以东, 有些河段也有交叉, 但基本一致, 裁弯取直是新河的特点  


《清凉江源流考》清凉江 郝金龙

《清凉江源流考》清凉江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