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高鸡泊》之四 高鸡泊形成和消失 郝金龙

614次阅读

共计 227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我们应该知道“黄河水急冲沙, 水缓则沙停, 黄河过后在大尺度上都留有漫滩高地, 黄河决口可冲毁房屋庄稼, 也可以填坑造田” 的道理。

黄河在华北平原的起源相当早, 又没有相应的记载。 现代地理学家以不同记录黄河的文献命名黄河河道, 《汉志》 上描述的黄河称《汉志》 河, 《禹贡》上描述的黄河称《禹贡》 河, 《山海经》 上描述的称《山经》 河。 从平原到德州的为《汉志》 河, 出现的最早, 30007000年历史el。《禹贡》 河大致沿濫阳河向东北, 是战国时期假托禹所作, “大概是由今天的灌阳河道、 子牙河道, 至天津附近入海的, 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禹河故道'” 〔呦, 稍晚于《汉志》 河。 “高鸡泊” ©〕 之东有《汉志》 河, 之西有《禹贡》 河, “高鸡泊” 就处于两河的河曲间。 在《禹贡》 河形成后应该是九河之一的“鬲津河” 的一“鬲”闻之一部分。 是历史长期积水区, 这是“高鸡泊” 的第一期。

其实《禹贡》 河离高鸡泊并不远, 今冀州和南宫都在大陆泽中, 《禹贡》河东岸就是枣强县城之南的漫滩高地, 古大陆泽在南宫县北向东还有一条“九河” 之一的绛河, 或是利用了降水(及漳水) 故道, 仍用“降、 泽、 绛” 名,一般认为有独立源头的称“水” , 由黄河分出的称“某河” 。 古绛河经冀州南、枣强南, 再到景县南形成一条东西向的漫滩高地, 横亘在高鸡泊之北。 春秋周定王五年黄河决出一条新河道⑹〕 , 就是沿今运河(《中国历史地图集》 所标的屯氏河) 在郑口离开运河向东北到景县南的黄河漫滩高地。 定王河分割、 淤积了鬲津河。 定王河和绛河之间就是郑口西北的洼地, 前期为黄河泛滥区, 当定王河河道形成后成季节性湖沼, 小区域的潭渊存在区, 这是“高鸡泊” 的第二 期。汉武帝时期黄河北决为屯氏河, 有一条屯氏别河的分支, 为张甲河, 曾过今清河城西东北到故城县饶阳店的冷高常村入“高鸡泊” 洼地, 但在辛庄和里老乡未能突破绛河和定王河漫滩高地泄水, 而是通过绛水故渎向北过广川、 棘津在蓿县合清河。 到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 “河决清河灵鸣犊口, 而屯氏河绝” [网有70年的积水区, 这是“高鸡泊” 的第三期。


《再论高鸡泊》之四 高鸡泊形成和消失 郝金龙

到三国时期, 虽然有曹操开白沟一清河通漕运, 缘高鸡泊而过, 沿河设桁筑堰以蓄水利漕, “五榜头” 即防清河水外泄的柿堰。 这一时期高鸡泊是季节性湖沼和小区域有长年积水, 这是高鸡泊的第四期。

《再论高鸡泊》之四 高鸡泊形成和消失 郝金龙

估计在西晋, 清河的航运作用即已失去, 随着清河水中合入漳河水量的加大, 历史上已称清漳(郦道元仍称为清河, 有时也称清漳, 如, “从陂南出,夹堤东派, 径蓿县故城北, 东合清漳” ) 。 清漳开始在故城县形成节令性的新“鬲津河” , 清漳河水入牛庄北洼地, 出现第一个“鬲” ; 通过瓦子庄向东北到湖心寺、 乔庄的乔家洼, 形成第二个“鬲” ; 再东北过武官寨的李店村进入“东大洼” , 形成第三个“鬲” ; 再北过兀兰屯向北进入高鸡泊洼地, 形成第四个“鬲” ; 在故城县皮婆屯东南和景县小洋村间有一 “琵琶湾” , 形成第五个“鬲” ; 在今景县西从南到北又一个十余里长的称“从陂” 的第六个“鬲” 。一个“鬲” 大于一个“鬲” 的季节性湖沼, 丰水期六“鬲” 连通下泄, 枯水期独立成沼(参见61页图116)。 因第四个“鬲” 面积最大, 在北魏后期或已被称为“高鸡泊” , 这是高鸡泊的第五期。

《再论高鸡泊》之四 高鸡泊形成和消失 郝金龙

到隋文帝建国(581年) 前浊漳河即已壅塞, 清漳河的漳水拥入量加大,自“五杭头” 直接注入高鸡泊, 南线的四个“鬲” 也连接成为一线, 高鸡泊巨浸业已形成。 东南、 东侧有定王河和《汉志》 河漫滩高地的阻隔, 北有绛河、张甲河漫滩高地的阻隔, 西有枣强高地阻隔, 只能靠漳河一线泄水。 高鸡泊湖水达到最大, 这是高鸡泊的第六期。 隋末因有高士达、 窦建德, 高鸡泊才得以被载入史册。

当大业四年(608年) 隋炀帝开永济渠时, 原曹操所开的清河运道已经不可恢复, 所以过今清河县并穿故城县南部而过, 再到今武城县去德州, 显然是由于高鸡泊沼泽地的阻隔不能直线行河。 永济渠利用了白沟的河道, 仍以荡水和疽水作为永济渠的水源。 这时清漳河的水源已全部为漳河水的成分。 高鸡泊湖水有所萎缩, 莞蒲沼泽地增大, 台地、 河岔增多, 这是高鸡泊的第七期。

《再论高鸡泊》之四 高鸡泊形成和消失 郝金龙

自唐“贞元(785-804)中, (邢州) 刺史元谊徙漳水(浊漳) , 自州(今邢台) 东二十里出, 至柜鹿北十里入故河” [7叽也就是巨鹿东的浊漳河道壅塞严重, 邢州刺史元谊再开新道使之入今任县西洼地, 浊漳河再度通顺起来, 入清漳之漳水逐年减少。 因为清漳河下游通水不畅, 才于低洼地潴留漳水而形成沼泽, 当漳水减少, 沼泽就萎缩, 到唐末趋于干涸, 一直到北宋黄河北流。 这是高鸡泊的第八期。

《再论高鸡泊》之四 高鸡泊形成和消失 郝金龙

到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 六月黄河北决, 在临清交叉运河向东北, 先灌入今武城东恩县大洼, 因东有《汉志》 河高地, 北有定王河高地, 不能再东北过今德州下泄。 最后在甲马营冲开定王河高地, 从曹官屯东南进入今故城境东大洼, 再入高鸡泊。 高鸡泊水位不断抬高, 于辛庄乡东北冲决绛河高地在景县城东、 城西北流到青县。 到嘉祐二年(1057年) 高鸡泊到景县的河道淤浅, 又遇大地震, 结果又在李村口(今故城县北沙窝庄到南岭踪间) 决口, 在朱往驿出故城境过旧县村, 再到北宋时的“五千渠” (大概是入今濫阳河处) 。 ㈤一

直到1068年的黄河北流结束。 元丰四年(1081年) “四月, 小吴土帚复大决,自澧[721 (濮阳) 注入御河, 恩州(在今清河偏西) 危甚"El。黄河又从临清(今临西县) 决入永济渠, 在今清河县西决入清漳河, 高鸡泊再次被黄河淤积, 同年九月政府采纳李立之的建议, 沿元丰主流采取移城、 拓宽河道之策将黄河固定于枣强之黄泸河一线, 高鸡泊属于宽河道之中(蓄洪区) , 一直到北宋灭亡后的1128年才结束黄河的冲击。 一般被埋深4米, 低洼处被埋深8米, 这是高鸡泊的第九期。

《再论高鸡泊》之四 高鸡泊形成和消失 郝金龙 《再论高鸡泊》之四 高鸡泊形成和消失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