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高鸡泊》之二 柳沟的流径 郝金龙

251次阅读

共计 133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旧唐书》有很多事件是唐朝人所作的实录,窦建德及其义军被称为“贼”,虽然此“贼”优于他“贼”,但其历史功绩则很少提及,如“境内无盗,商旅野宿”[49],唐书无载,到宋人司马光才记下来。还有一项集灌溉、航运于一身的工程,即“疏通柳沟”也未曾记载下来,到北宋才被乐史记载在《太平寰宇记》中。明清以后的地理著作对柳沟的流径也有相应的叙述,如《读史方要》和《畿辅安澜志》等。 但都因年代的久远与日后的水患冲刷不能复述其流径了。

根据多年的实地与卫星地图的考察以及对淤积土层的研究,能大概地复述流径如是:根据上述几部史书对柳沟的描述,它是利用了不同的河道的贯通达到的。先是洺水接“上漳水”(浊漳),再引部分浊漳水入“下漳水”接蔡河,入隋炀帝的永济渠,即“枯下漳渠者。清漳渠也。自邺县界来,非浊漳也。隋大业中,制使姚暹[50]疏决,从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炀帝征辽回,泛舟于此,谓之回銮河;大业十三年,窦建德于广平郡(今永年县)又疏此水入柳沟,遂与永济合流”。[51]到《畿辅安澜志》时柳沟受过北宋黄河北流的淤所以王履泰描述说:“洛河故道,一支自漳河东流入广宗县界经威县城南五河洼村东南达于黄河,与运河合流,即黄河枯槽盖由清河县东之蔡河以达于运。”〔52]同乐史的描述是一致的。柳沟沿永济渠到今西半屯镇南召村南,离开永济渠入屯氏别河的东阳支 [53],再从甲马营北东北流经今武城县到今故城县的故城镇东南,穿过今运河,下接明末的孟家沟(一名柳行港,《寰宇记》之柳沟),清人顾祖禹说:“孟家沟,在县(故城县)东二里,漳水(漳卫运河)决入处也。一名柳行港。自县北达州(景州,即今景县)西,为青草河。又东北注于千顷洼。今涸。” [54]柳行港可能是漳南县当时对柳沟的雅称,明朝在故城东的运河决口向北流的名称为“孟家沟”。《畿辅安澜志》说,“疑即故城县之柳行港,一名孟港者也。” [55]景州之西“孟港”称之为“青草河”。可考部分大致如上所述。

大业十三年(617年)窦建德正式在乐寿(今献县)建金城宫后,“自是郡县多下之”。 [56]有了国家,有了地盘,应先疏通乐寿(今献县)到漳南(今故城镇)间的柳沟,以解决设在漳南县的后勤物资补给,然后才是漳南到洛州的柳沟。交河县(泊头市交河镇)又有蔡河(也称倒流河)的记载,在隋时应该有与乐寿县(今献县)联系的河道。

到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迁都洛州的这一年柳沟全线贯通。柳沟在不同的区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即洛河、漳河、回銮河、柳沟、蔡河、永济渠、屯氏别河、孟家沟、孟港、柳行港、青草河。通过故城县的柳沟至少告诉我们两个史实:窦建德的乡里在柳沟的沿线、高鸡泊在柳沟之西。

 

 [49]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八。

 [50]暹,读(xian  

 [51]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河北道三,贝州。

[52]王履泰纂,《畿辅安澜志》漳河卷上,清嘉慶十三年木活字本,531页。

 [53]详参本书第10页《屯氏河流径考》。

 [5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北直四,故城。

 [55]王履泰纂,《畿辅安澜志》漳河卷上,清嘉慶十三年木活字本,543页。

 [56]后晋郭煦等,《旧唐书》列传第四,王世充窦建德

 

 

《再论高鸡泊》之二 柳沟的流径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