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高鸡泊》之一 窦建德与高鸡泊 郝金龙

524次阅读

共计 261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高鸡泊在历史时期是客观存在的, 不用多少笔墨来争辩, 有《旧唐书》 和《新唐书》 的高士达、 窦建德起兵聚义于高鸡泊, 也有唐朝末年的乐从训截杀太子太师王铎于漳南县高鸡泊, 都将高鸡泊牢牢地镌刻于历史的册页上二高鸡泊在何处, 则史书没有记载, 现代地理历史学者很难涉及小区域的古地理。在信息泛滥的今天, 在急功近利的此刻, 不同的市、 县对高鸡泊就有着不同的解读, 于是鸡泽说、 豆子䴚䴚(读gang,一声说、 恩县洼说[38] 便应运而生。 到底高鸡泊在何处呢?本文从人文历史角度和河渠地理角度做一讨论。
一、 窦建德和高鸡泊
高鸡泊的名称被记载下来是与窦建德分不开的, 因为《隋书·地理志》 和其前的河渠地理都没有关于高鸡泊位置与大小的描述, 正史最早记载高鸡泊是从《旧唐书》 描写窦建德开始的, 高鸡泊的大小也是靠窦建德与同乡孙安祖的对话我知高鸡泊中广大数百里, 莞(芦苇) 蒲(蒲草) 阻深, 可以逃难, 承间而出, 虏掠足以自资。 既得聚人, 且观时变, 必有大功于天下矣[39]得知的。唐后的各种关于高鸡泊大小的描述也都据此而统统是数百里了! 高鸡泊因窦建德的出现而被记载, 然而高鸡泊却不是因窦建德的出现而形成的。 偌大一个高鸡泊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总有它的成因。 窦建德、 高士达、 刘黑阔、张金称、孙安祖等隋唐英雄人物都活动于这一区域, 杨义臣、 郭绚、 王绎、 乐从训都在此留下足迹, 我们就顺着这条人文足迹搜寻一番地理的线索。

(一) 杨义臣追兵至““平原"

隋朝是清河、 信都、 平原诸郡受西晋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近300年来战乱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也是灾荒连年, 夏秋淋潦, 冬秋积水满目的地区之一。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 人口刚刚恢复, 还没从饥馁中走出来, 就征夫百余万开永济渠, 男人不足就征用女人充役。 人们刚从灭陈战争和西征[40]的恐惧中醒过神来, 于大业十二年(615年) 又征兵以完成杨广统霸高丽的夙愿, 从此全国的农民起义爆发, 张金称就是其中的一位。 《新唐书》 说张金称依河渚间[41]起义反隋, 《旧唐书》 在河阻中[42]应该指的是黄河以北的旧黄河和漳河之间的沼泽和高地相间的高唐和临清一线之南的地区。 大业十二年隋遣太仆卿杨义臣率兵万余人讨张金称, 破之于清河, 所获贼众皆屠灭, 余散在草泽间者复相聚而投建德。 义臣乘胜至平原, 欲入高鸡泊中[43]张金称起义军被杨义臣灭于清河郡辖区内, 河阻对起义军的荫蔽作用, 很多人又集合来投奔窦建德, 杨义臣也追击来到高鸡泊附近, 这就是我们讨论的焦点, 即高鸡泊在何处? 不加深究的人一定认为高鸡泊在今平原县附近, 这也可能就是恩县洼说豆子䴚(读gang,一声的根据。 实际《旧唐书》 中的是平原是指平原郡, 平原郡不在今平原县, 而在今陵县, 平原县当时只是隋平原郡西南边鄙的一个小县, 在生齿凋敝, 不足万人的小县是难以驻扎万人大军的。 据《元和志》 载, 隋开皇三年(583年) 改为德州。 大业三年(607年) 罢州, 为平原郡。 隋末陷贼, 武德四年(621年) 讨平窦建德, 复为德州” [44] 大业十二年616年) 杨义臣至平原, 欲入高鸡泊, 穷划根穴平原应在今陵县附近。通过上述论证能得出: 高鸡泊在隋平原郡城(今陵县) 附近, 但仍不能肯定高鸡泊是豆子䴚(读gang,一声)” 恩县洼, 还是在漳南县。
     (二) 窦建德诈降诱敌至长河县界
     窦建德在大业十一611年) 入伍,并为200人长, 应该都由当地人组成。窦虽然对当朝不满, 但仍然当兵上战场, 当行至河间闻全家被县府所杀, 在官逼民反的当口, 毅然带领200人举起反隋的义旗, 投奔高士达。 大业十二年涿郡通守郭绚 [45]率兵一万多人来征讨高士达, 窦欲建奇功, 献诈降之计, 建德伪遣人遗(郭) 绚书请降, 愿为前驱, 破(高) 士达以自效。 (郭) 绚信之,即引兵从建德至长河界”  [46] 结果郭绚大军被破, 他自己也被斩首。 我们在此不是要讲战争故事, 而是引出郭绚引兵跟随窦建德到长河界。 长河县是隋初文帝杨坚设的广川县, 因不能用杨广的广字被改成长河县以避讳,隋长河县在今德州市东北东、 中、 西曹村, 隋属平原郡。 长河县西部与清河郡(郡城在今清河县西北) 的漳南县(今故城县故城镇) 和信都郡(郡城在今冀州市西北) 的藉县(在今景县南胡庄村附近) 为邻, 长河的本郡邻县偏西南有安乐县, 在四女寺附近; 西南有绎幕县, 在王杲铺附近; 东南是郡城安德县;东邻是将陵县; 东北邻胡苏县。 这就决定了高鸡泊不是豆子䴚(读gang,一声)” , 也不是恩县洼, 否则应引兵从建德至'安乐界''绎幕界''安德界'” 。 这就表明高鸡泊在长河县的西界, 或是今景县范围内, 或是今故城县范围内。
    (三) 高士达举兵清河边鄙
    高士达, 蓨县(今景县) 人, 先于窦建德于大业十一年举起反隋大旗, 于大业十二年(616年) 与杨义臣作战时被杀《新唐书》 载:蓿人高士达兵千余屯清河鄙上。 [47] 《旧唐书》 则记为在清河界中”  [48] 都说明高士达起兵的位置在清河郡的边界上, 并没说在信都界中或信都鄙上, 所以说引兵从建德至长河界不在今景县之, 而是在今故城县之当时的长河县和漳南县分界应该在今德州市运西地区的西界, 故城县夏庄镇的范围内。 因今故城县故城镇东部沿运河一部分当属平原郡的安乐县, 而今故城县东部的里老乡的一部分应属信都郡的蓿县。隋朝以前漳南县北界有一条清河, 在今枣强的旧县村向东流。 年深日久清河的源流改变, 到隋初在清河偏南的位置上, 又形成一条以漳水为源的新河一漳河, 漳南县北界和禱县南界即以此漳河分界。 历史上的清河、 张甲河、 绛河也都独钟此地, 其东则是几千年的《汉志》 河。

清河鄙上是清河郡的边界地带, 正是今故城县北界。 早在西汉是信都郡广川县、 历县、 蓿县, 东汉又为渤海郡蓿县西南界, 三国和西晋属渤海郡广川县, 十六国时一直到隋都被这些短命政权分割。 隋时将县划归信都郡所属,漳南县划归清河郡所属, 广川县(后来的长河县) 划归平原郡。鄙上不仅是三县间的三不管, 也是三郡间的三不管。 由于河岔纵横交错, 交通不便, 居民稀疏, 不为当时政府重视, 在政权更替频繁时更是三不管, 即此处北是信都的东鄙、 南是清河的北鄙、 其东又是平原郡之西鄙, 显然是山高皇帝远的蔽兵之所, 被当地人高士达所选用, 被窦建德继承。 (见31页图1—10三郡边鄙图)高鸡泊在今故城县范围内, 即清河郡边鄙的南侧。 


《再论高鸡泊》之一 窦建德与高鸡泊 郝金龙

《再论高鸡泊》之一 窦建德与高鸡泊 郝金龙

正文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