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93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汉朝以前
1.公元前 2200 余年,古黄河洪水横流,相传大禹平水定九州,分黄河为东西二渠,导流入海。其西渠沿太行山东麓前洼地北流,经平原至今河北东光纳漳河,尾间在漳武郡(今河北省黄警市一带)南。
2.周定王五年(公元前 602 年),黄河发生有记载以来第一次大改道,大致流经今河南省滑县、濮阳及河北省大名、馆陶、吴桥、东光、南皮等县市,在黄骅市以北入渤海。这时,淇、漳等水仍为黄河支流。
3.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 421 年),(今河北省磁县临一带)令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漳)水灌民田,田皆溉”。邺地“尽成膏腴,则亩收一钟”
汉朝
4.西汉末年(公元 11 年),“河决魏郡(今河南省阳市境内),清河以东数郡”。黄河南徙,经河南省濮阳,流向千乘(今山东省利津县)入海,是为黄河第二次改道。黄河改道后,除清水(今大沙河)、淇水(今淇河)仍汇人黄河外,水(今安阳河)、漳水脱离黄河水系,沿黄河故道
北流,为海河水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5.东汉建安九年(204 年),曹操攻取城后,在引漳十二渠旧址修建天平堰,“二十里中作十二,碴相去三百步,令互为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此外,在城西开长明沟引漳水人邺城供给城市用水;正月,曹操渡黄河北征袁尚,“遏淇水人白沟,以通粮道”,修筑坊
堰等工程,将流入黄河的淇水改道入白沟。
6.东汉建安十一年(206 年),为北征乌桓,曹操命董昭开挖平虏渠,沟通了沱河与狐河
7.东汉建安十八年(213 年),曹操组织开利渠,沟通了漳河、卫河、黄河三河。
隋唐
8.隋大业四年(608 年)正月,隋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逐郡(今北京市)。
9.唐永徽元年(650 年),沧州刺史薛大鼎重开无棣沟通海。
宋元
10.宋天禧三年(1019 年),黄河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天台决口。天四年(1020 年)滑州知州陈尧佐“造木龙以杀水怒”筑长堤,后人称陈公堤。
11.宋庆历八年(1048 年),黄河改道北流。6月,黄河在商胡(今河南省阳县东北)决口,“广五百五十步”,大河基本流路自南乐以北,经馆陶、枣强,东至乾宁军(今河北省青县境)合御河人海,宋人称为“北流”。
12.宋嘉五年(1060 年),北流大河于大名第六场决口,分出一支流,名二股河,宋人称东流。
13.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正月,开安山至临清的会通河(今小运河)。元至元三十年(1293 年),打通了京杭大运河全线。
明朝
14.明永乐十年(1412 年),尚书宋礼在德州西北挑挖四女寺减河,全长6公里,分泄运河水入黄河故道,经吴桥、宁津、乐陵、庆云、海丰(今山东省无棣县)等县至大沽河口人海。
15.明正统十三年(1448 年),从御史林廷举请,引漳人卫。
16.明成化三年(1467 年),开挖兴济减河。
17.明成化十一年(1475 年),疏(今阳河)北流,将漳二河分开而漳河行中道或南道,这是溢阳河上段脱离漳河之始。
18.明弘治三年(1490 年),开挖捷地减河(又称南减水河)
19.明弘治三年(1490 年),户部左侍郎白昂凿河十二道,并将四女寺减河上口移至四女寺
镇,设闸控制泄洪流量。
20.明嘉靖十五年(1536 年),左副都御史刘天和出任总理河道,命通判黄重修四女寺减河闸。
21.明隆庆三年(1569 年),漳河观台调查洪峰流量 16000 立方米每秒。大名溃堤冲塌城墙一面:德州河决.平悠廊爱柄鞍拌榜伞»陈杠凯菜按挨呈残哺抚怨丈余;临漳、内黄大水。
清朝
22.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重建四女寺减水闸,旋又淤废。雍正八年(1730 年),将原减水闸改为滚水坝,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又将坝展宽旧制四丈,落底一尺六寸,次年,又展宽十二丈,共计十孔,各孔间有矶心(消力墩);同时,挖河至九龙庙人黄河故道。
23.清雍正四年(1726 年),重开捷地、兴济二减河,并在减河口各建一座水闸。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将两闸改建为滚水坝。
24.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夏,卫河水漫溢,次年又。后经直求、山东两省会勘,决定开挖哨马营减河(上口在今山东省德城区闸子村),东行至陈公堤,由曹家开口放水通钩盘河故道,东北至今河北省吴桥县玉泉庄人四女寺减河归海。雍正十三年(1735 年)建成
25.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6 月,漳河涨水漫溢,卫运河在临清夏津武城等多处决口,造成卫运河两岸洪灾。同时,南运河上年决口,仅右岸仍有 8县积水未消。
26,清乾降四十四年(1779 年),漳河下游沙庄坝漫溢决口,淹及成安、广平,水无归宿,在成安柏寺营至杜木营绕筑土 3300 多米。
27,清光绪六年(1880 年),开挖成马厂减河(又称靳官屯减河)
28,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在大名天主教堂开始观测雨量
选自《漳卫南运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