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谁说故城没有山? 宫瑞华

391次阅读

共计 28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们一马平川,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让山区的人们艳羡。而久住平原的人又对大山充满了神秘感,山高林密、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的幽谧静美环境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向往。

 

故城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冀东南、鲁西北结合部,属于河北省的衡水市。衡水市无山,与其接壤的山东省德州市无山,故城境内当然也没有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向以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地引为自豪,同时也为无山缺乏旅游资源而自馁。

 

其实,故城也有山,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翻阅《故城县志》,即至少记载着两座名山和一座无名山。两座名山分别叫做“欢喜岭”“西岑”,一座无名山即岭踪村的“山岭”。话到此,有人可能觉得好笑,笔者是否老糊涂了,那样的土岗子也能叫山?莫不是想山想疯了吧?你还别说,这些土岗子还就是山,只不过有山无石罢了。查字典,山有多种称呼,不同的形貌,不同的表象,叫法也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岭有两种解释,一谓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一谓高大的山脉。而岑者,小而高的山之谓也。据此说来,“欢喜岭”“西岑”都是山,这是应该没有疑义的。

 

故城县原是黄河故道,至今境内尚存黄河故渎、漳河故渎遗迹。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黄河改道后,在故城境内留下许多淤沙,经风力作用,逐渐堆起一道道沙丘,俗称“沙土岗子”,极似平原上隆起的一座座“丘岭”,形成一种特殊的地貌。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里老一带修建军用机场(当时也叫马坊机场)即是因为这里的地形地貌便于隐蔽,是平原地区难得的也是最理想的选址。当时,里老机场被誉为“首都空中南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清《故城县志》记载,“而小麻、孟疃、及清北辛庄等村,正当沙河之冲,仍不堪稼,有沙冈处,村户间植桃、杏、梨、枣之属。”从“城(指今故城镇——作者注)北坊市马庄起,城西清南白庙止,中间新南、北两下乡,计沙河、沙冈绵亘二十余村。南牛卧、小麻、孟疃、北小麻、辛庄、寒布诸村皆当沙河之冲,不宜禾稼,惟生茅草,居人间植果木营生。”这些沙丘高者十几米,低者几米,起伏连绵,主要分布在今故城县东北部辛庄乡、里老镇和原庙灵乡一带。沙地寸草不生,老百姓多植了桃梨杏李等果树防风固沙,远看像一座座葱茏蓊郁的小山,久之成为一道风景。尤其是到了春季,桃花红、梨花白,鲜花盛开,莺歌燕舞,美不胜收。正因为故城无山,人们便把这些沙冈视为“山”,有好事的子弟附庸风雅,将“邑西北十里小麻一带”的沙冈命名为“西岑”。县志记载,西岑“土岭起伏,春间花柳争妍,堪厌心目,列景之一,为‘西岑春晓’。”明清两朝,邑人将春日去西岑踏青野游成为一大盛事,被多人吟咏,清版《故城县志》对“西岑春晓”即收录了5首,分别为蔡维义(故城邑宰、镶白旗监生)、时廷珍(故城人,明代乡贤,诗人)、秦永清(无锡人,曾任故城县丞)、贾汝玺(故城人,雍正二年进士)、赵珩(清代故城人,其他不详)等人所作。其中康熙五十八年时任县令蔡维义所作《西岑春晓》脍炙人口:“十里红芳翠霭沉,行人指点到西岑。问津可记桃源路,对策谁矜桂树林?清晓梦酣禽语足,輭香尘衬马蹄深。叮咛父老膺隆盛,应共扶筇日醉吟。”红芳翠霭,桃源桂林,软香宝马,禽语醉日,如入武陵源中,给人们展示了一幅绝美的故城山川风光图卷,谁说此岑不胜名山?

 

清《故城县志》还记载了一个父子相逢“欢喜岭”的感人故事。欢喜岭“在县(今故城镇——作者注)西三里。相传云中杨淑敬以事客故城数年。其子温自籍来省,邂逅岭旁,不胜喜悦,因以名之。”然而县志又在其下注释说“土岭在辛庄西北一带,今基址无考,徒耳其名。”察看今故城地貌,故城镇西三里有新庄村,疑似“辛庄”之误。不然,倘欢喜岭真在今辛庄之西北一带,那就不是3里路的问题了,而要远出几倍。然而从地貌上分析,辛庄西北多沙冈,说欢喜岭在此一带,也有道理。究竟是村名记错还是里程弄错,我们实在不好说了。云中是今山西省大同市与朔州怀仁一带地域,唐朝设云中郡。杨淑敬何许人也?他因何千里迢迢来到故城,而且一住就是“数年”?因查无资料,我们不得而知。但历史上确有个叫杨温的。明嘉靖年间出版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收录了一篇《杨温拦路虎传》,其中杨温的形象大致若此:北宋名将杨令公之曾孙,祖是杨文素,父是杨重立,排行第三,唤作杨三官人,武艺高强,智谋深粹。长成几冠,娶左班殿值太尉冷镇之女为妻。杨温因为算命的说他有一劫,便去东岳庙(今泰安——作者注)烧香消灾,结果撞上强盗“细腰虎”杨达,被劫去妻子冷氏和财物。杨温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杨达的山寨,又遇见他父亲的老部下陈千,两人一起夺回冷氏。最后提到杨温:上边关立一件大大功劳,直做到安远军节度使,检校少保。杨温也算是杨家将的非主流故事,和杨志一样都是杨令公的后代。杨淑敬的别名或字号是不是“杨重立”,亦无从考究。但有一点可以深思,杨淑敬来自云中,他的也知道他在故城,而云中即大同一带是杨家将活动的主要地域,杨淑敬是否因军中犯事来到故城避祸才引出他们父子重逢于“欢喜岭”的一段佳话?

 

故城县还有一个岭踪村,现分为南北岭踪两个行政村。明朝故城才子、太仆寺卿孙绪的故里即在岭踪。他在谈到岭踪村的来历时说:“村北百武,横亘大冈,蜿蜒数十里,相传宋元丰间所筑防潢泸河者,村因以名。”(《沙溪集.岭踪村重修观音寺记》。《故城县地名资料汇编》说岭踪村的来历,是因为当时这里有一座土山,每逢阴雨天气,土山在沃野中时隐时现,颇有些“绿野仙踪”的意境,景色十分美丽。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从太原祁县劝农屯迁来田、肖、郭三户移民在此定居,土山南边村庄叫南岭踪,土山北边村庄叫北岭踪。这里,明确把那道“蜿蜒数十里”的“大冈”叫做土山。这又是故城有“山”的一个例证。不过,这道土山不是自然生成,而是“防潢泸河”所筑的一道长堤。

 

总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城县自有故城县的风光,至于有山无山,是真是假,由读者去评判吧!

 

2021919

 

宫瑞华,笔名村夫,河北省故城县人。种过地,务过工,当过干部,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故城县支行,任党组书记、行长。

 

任职期间,曾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20余篇经济金融论文,其中多篇文章获河北省社科联论文二等奖、三等奖,被评为经济师职称。平生爱好文学,退休后,创作了大量诗词、散文、小说,多次在《衡水文学》、《金融作家》等文学刊物发表,主编了《故城县金融志》《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名校——冀南运河中学》《昨日硝烟》等文史志书,出版有诗集《未老集》。为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会员、衡水地域文化学会会员、顾问。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