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高鸡泊—高鸡泊概述》之三 高鸡泊形成的年代 郝金龙

308次阅读

共计 13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正史最早记载高鸡泊是从《旧唐书》描写窦建德开始的,“大业七年(611年),募人讨高丽,本郡选勇敢尤异者以充小帅,遂补建德为二百人长”。高鸡泊的大小也是用窦建德之语:“我知高鸡泊中广大数百里,莞蒲阻深,可以逃难。”高鸡泊在何处?因最早的文献没人涉及,后世也就望风扑影地瞎猜测。高鸡泊始于什么年代?除“大业七年”外再无资料可证。正史再一次提到高鸡泊,是在《旧唐书》上“光启四年(888年)十二月”魏州刺史乐彦祯之子乐从训聚盗在太子太师王铎上任沧景节度使的路上抢劫杀人,但这两事件都不能说明高鸡泊的起始年代。谭其釀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隋•河北诸郡幅》标注的高鸡泊,能证明高鸡泊在今故城县的范围内,也肯定参考了《旧唐书》的记载,年代起始的上限也只能是隋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

如果依照窦建德死于唐武德四年七月,四十九岁来推算,出生于公元573年。也不能证明高鸡泊的起始年代,所以对高鸡泊的起始年代的确定必另寻历史事件参考。黄河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再次光顾故城县,在此前的一千多年没有黄河决口经故城县的记载,再往前就是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的“鸣犊河”,曾过故城县东部的夏庄一带,沿今运河一线;再 往前的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黄河决口形成屯氏河和屯氏别河,比鸣犊河对故城的影响要大得多。

据此推定最晚于公元前109年高鸡泊就聚水成渊,屯氏河(德州到东光)在东,阻高鸡泊水不能东下;张甲河在北,阻高鸡泊水不能北进,只能通过张甲河河道规规矩矩地涨落。东汉王景治河后,黄河也被规定在固定的河道内达800多年没有泛滥,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时的张甲河在隋唐时也改为漳河,在故城县西缘和北缘通过,成了高鸡泊补水和泄水的通道。最晚在北齐高鸡泊即已形成的推断应该是合理的。

还需讨论高鸡泊的最深处“龙潭”,此处在史前直接与海通连,在有记载的历史中未见有大的淤积证据,黄河在周定王(前定王为“定王”在公元前606584,后定王为“贞定王”在公元前468-440年)五年后在龙潭东通过,或是今郑口向东北过,或沿武城县和恩县交界的大沙河过德州东,两者必具其一,历史上地理学者们一直未弄明白黄河在故城东或西的什么位置上,这里也不更深的讨论。

无论哪一条是定王河都会阻隔了高鸡泊的入海通道,虽可向东北泄水,但不会太通畅,这时龙潭就应有积水,因为龙潭无水源供应,一直是以潭、渊的形式存在;到公元前109年一直有屯氏河在东和张甲河在北的阻隔,又有了漳水的水源灌注才形成湖泊。

北宋庆历北流( 1048年)黄河冲开高鸡泊的东北方向的通道,同时也使高鸡泊成为平陆,这时龙潭仍有积水,到 响沟河自西沙河(清凉江)以西来水时才淤平,胡庄村(今前、后响沟村)才因“水大流急,响声闻于数里之外”更名为响沟村。

现代龙潭故址处仍是地势低洼,夏秋大雨仍有积水,亏得开了江江河才得以泄水。《故城县志》对这儿雨涝的状况时有描述。遇特大洪水原高鸡泊湖区,仍有村庄被湮灭。

在北宋后期形成的平陆上也有村庄被湮灭。笔者考察时就发现两处:有如郑口偏西南的沙窝庄村南,人们称“窑上”的一个区域就曾是元、明时期的一个村庄;再如郑口北的前黄村西南曾有村庄被湮灭,从瓦砾遍地、瓷片叠出就能看岀村庄的痕迹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