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高鸡泊—高鸡泊概述》之一高鸡泊位置的推度 郝金龙

610次阅读

共计 175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本文不以论文的形式出现,是因为对高鸡泊的研究结论还不太满意。没有历史资料参考就要用现实地理推断古地理,这种推度不一定完全合乎史实,但从自身角度也一定将这个“圆”接得天衣无缝啊!关于高鸡泊的研究还有北宋黄河是怎样在高鸡泊通过的“丝缕”还未理顺,故以通俗的写法来讨论。有些资料引用未进一步核实,有些推断也不一定合理,表达的错误之处还请指正。

一、高鸡泊位置的推度

高鸡泊是故城县历史上的最大湖泊,《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在饶阳店东的范围內。根据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恩县条下记载:“高鸡泊,在县西北。旧为漳水所汇,广袤数百里,葭苇阻奥,可以避兵。”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地理资料来确定高鸡泊的位置,当时恩县的西北正是郑口的范围,郑口西北正是隋唐13寸期的高鸡泊。不是现代人解读的今恩县西北的“恩县大洼”,因为恩县大洼是民国以后才建立的卫运河泄洪区;也不在今武城县西北的漳南镇村周围,漳南镇在隋唐一直是方圆几十里的高阜区。经笔者近两年的实地考察、卫星地图地貌考究、各地土层对比、文献资料解读,今天能基本确定高鸡泊的大致范围。

高鸡泊在古武城县和古故城县范围内,也就是今故城县范围内。高鸡泊周边以今天的村镇为标志,大致为:郑口公社镇兀兰屯、沙窝庄、新宅、石门到青罕镇青罕、骑马寺到辛庄乡万小麻,再到庙灵庄、新化偏西北到中北化、邢庄,邢庄是高鸡泊的最北端,再西南向到王庄、小庙,再西南到房庄乡的杨獐鹿、鹿豕,西南过前响沟村东,再到冯杏基直拐向西,再过大杏基,杨福屯、东原隰、东牟村、李长林,再到饶阳店镇的李官屯、薛官屯,到南庄;从南庄到武官寨镇的后屯村北是高鸡泊的北入水口,再从后屯村北回到兀兰屯。兀兰屯所属的“四屯”范围则是高鸡泊的南入水水道。这些村庄围结的范围是一个西南一东北向的“鞋底子湖",就是历史所称的“高鸡泊”。这仅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其大小与降水量和漳河(部分河道曾是清河、张甲河)的滞水和潴水有关,最深处在今响沟村和贾黄村间,即《故城县志》记载的“龙潭”,此处大概有史以来没有断过水,所以描述为“深不可测” “有龙生焉”(未查资料),此处应该是高鸡泊最神秘的地方。

“水泊”的出现不是孤立的,与古河道的潴水有关。考察高鸡泊水源主要靠漳河来水和周边村镇泄雨水。潴留漳河水是主要方式。可能在湖的东北方向并无泄水口,西南东北流向的曲流、沙溪(也称南河,民国后其才开为江江河)和故城县东部的沙河(也称大洋河,故城段是自然河,景县段是后期人工开挖,因过大洋村而得名)都是北宋黄河冲刷而成。也可能在古历县(今景县青兰乡陈章村)有泄水口,因无资料也未亲历考察,不敢枉断。无出水口才能称为潴水,有出水口称行洪。


《初论高鸡泊—高鸡泊概述》之一高鸡泊位置的推度 郝金龙

下面继续分析入水口,北入水口大致在今天几个称“五方头”的村庄附近,即杨五头和冷、高、常五头村间,五方头村西的清凉江是曹魏时期的“白沟一 清河”,也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在今清河县南称白沟,在清河县以北称清河,是曹操北征乌桓的运兵和后勤补给线,在白沟的最南端为防黄河水的冲刷建有大的防水系统,称为“檢头”,即河岸用大方木竖直立于河岸建成,专其方木之名曰“榜木”,由很多桁木建成的堤岸称为“枯头”,第一个“榜头”在河南省,曾为枯头城,沿途向北应有多个“檢头”。估计当时为防清河水在五方头东泄而影响清河水的深度,在此也建有如同“榜头”的小型河岸防冲刷系统,与南边的杭头一样也称为“枯头”,后有人集聚于此以摆渡、航运为生而渐成村落,估计今“五头”村即当时的第五个“榜头”,后来人们称“五柿(方)头”。

闲言少叙,再说正题,后来清河航运没落,河水冲决而形成高鸡泊的北注水口,注水口是从五方头过饶阳店南较宽的范围,偏东北到南庄南入高鸡泊。此口漳涨水则入,漳枯水则出,水位基本同清河一白沟。南入水口大概位置在今东、西桥村南和西牛庄间,东北过十八里庄南,再过姜庄,从瓦子庄村南再东北到高庄东进入乔家洼,乔家洼包括湖心寺、乔庄及其村东南的洼地,再到武官寨镇的曲店南、垂麦、李店向北进入东大洼(即“鬲湖”或“南湖”,在本书《再论高鸡泊》、《东大洼历史地理研究》有详细考证)。东大洼的北端即赵行公社的刘堂村,再偏东北就是兀兰屯,向北与

高鸡泊相连。东大洼也是很深的湖泊与高鸡泊相连,当时或称高鸡泊。兀兰屯是东大洼湖水与高鸡泊联系的要津。

 

《初论高鸡泊—高鸡泊概述》之一高鸡泊位置的推度 郝金龙

正文完